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uán xué huài shān猿穴坏山 | 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造成大灾祸。 | 汉·孔融《临终》诗:“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
shēn shān yōu gǔ深山幽谷 | 见“深山穷谷”。 | 《列子·黄帝》:“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 |
jī jiǎ rú shān积甲如山 |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同“积甲山齐”。 | 清 张惠言《馆试灵台偃伯赋》:“受降则积甲如山,振旅则执同听凯。” |
huán wǒ hé shān还我河山 | 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 | 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五卷:“徽宗尝梦吴越钱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来朝,便终于还我河山。’” |
shuǐ bì shān qīng水碧山青 | 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 唐·刘禹锡《洛中逢韩七中丞之笑兴口号》:“骆驼桥上苹风起,鹦鹉杯中箸雨青,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问何人。” |
hé dài shān lì河带山砺 | 河:黄河;带:衣带;山:泰山;砺:磨刀石。黄河像条衣带,泰山像块磨刀石。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 | 北周·宇文道《庾信集序》:“河带山砺,贻厥于后。” |
jiāng shān bàn bì江山半壁 | 江山:国土;半壁:半边。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 |
bīng shān yì dǎo冰山易倒 | 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 《蝴蝶媒》第十三回:“那越公虽待我不薄,奈他年寿无多,冰山易倒,未可久留。” |
bá shān gài shì拔山盖世 | 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有眼不识泰山 | 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省境内。有眼睛;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
xié tài shān yǐ chāo běi hǎi挟泰山以超北海 | 挟:夹持;超:跨过。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
guān shān zǔ gé关山阻隔 | 关隘山岭阻挡隔绝。形容路途艰难,往来不易。 | 元 郑德辉《 梅香》第一折:“不争他回家去呵,路途艰难,关山阴隔,这亲事几时得就。” |
shān yáo hǎi cuò山肴海错 | 犹言山珍海味。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5回:“当下山肴海错,不记其数。” |
fàng huǒ shāo shān放火烧山 | 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 康濯《东方红》:“你不知道,那狼叼豹咬的齐占杰,前一阵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烧山呀!” |
dēng shān mò lǐng登山蓦岭 | 蓦:超越。形容长途跋涉,路途辛苦。 | 明·无名氏《大劫牢》第三折:“今日亲将头领差,登山蓦岭践尘埃。” |
zhǐ shān mài lǐng指山卖岭 | 比喻不着边际的空谈。 | |
jī shān guà piáo箕山挂瓢 | 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 明 敬虚子《小隐书 许由》载: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人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 |
guān shān tiáo dì关山迢递 | 关:关隘;迢递:遥远的样子。指路途遥远。 |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八出:“贤弟!无限别情,不胜凄怆,关山迢递,后会难期。” |
shān qióng shuǐ jìn山穷水尽 |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已没有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李八缸》:“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 |
fú qí nán shān福齐南山 | 南山:终南山。比喻福气高如南山。 | 《南齐书·豫章文献王疑传》:“常谓福齐南山,庆钟仁寿。” |
shān xíng hǎi xiǔ山行海宿 | 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谓行旅艰险。 | 唐·韩愈《南海神庙碑》:“方地数千里,不识盗贼,山行海宿,不择处所。” |
zhòng yú tài shān重于泰山 | 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cuī shān jiǎo hǎi摧山搅海 | 摧:毁坏;搅:搅动。能摧毁高山搅动大海。形容威力和声势很大。 | 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二折:“到来日战鼓连天,喊声振地,猛烈神摧山搅海,连珠炮有似轰雷。” |
wén sī fù shān蚊思负山 | 负:担负。比喻力量虽微却愿担负重任。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予不自揣,蚊思负山,欲取郦注从而疏之。” |
hǎi fèi shān liè海沸山裂 | 海水沸腾,山石崩裂。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亦作“海沸山摇”。 | 明 张凤翼《红拂记 髯客海归》:“坐谈间早辨龙蛇,把袖里乾坤做梦里蝴蝶,狠的人海沸山裂,不禁支发,空跌双靴。” |
dài hé lì shān带河厉山 | 带:衣带;河:黄河;厉:通“砺”,磨刀石;山:泰山。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比喻国基久远,国祚长久。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
dōng shān gāo wò东山高卧 |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
yóu shān wán shuǐ游山玩水 | 山、水:指风景。游览和观赏山水风景。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 |
gāng dǐng bá shān扛鼎拔山 |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 《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yí shān bá hǎi移山拔海 | 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 晋 葛洪《抱朴子 交际》:“势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
shān shuǐ xiāng lián山水相连 | 指边界连接在一起。 | |
xiān shān qióng gé仙山琼阁 | 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 | 唐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
miǎo ruò hé shān邈若河山 | 同“邈若山河”。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今近在咫尺,而邈若河山,恨何如也!” |
miǎo yǐ shān hé邈以山河 | 同“邈若山河”。 | 清·谭嗣同《邹砚铭叙》:“而断金之谊,遂邈以山河,可云悲哉!” |
miǎo ruò shān hé邈若山河 |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
fú rú shān yuè福如山岳 | 岳:高大的山。形容福气像山一样高。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25卷:“若帝王求道,寿齐三光,千变万化,坐民立亡;福如山岳,为人重爱,修道之者,白日升天。” |
mí shān mì yù劚山觅玉 | 喻深入推究,求得事物真谛。 | 明·吕坤《答孙冢宰立亭论格物第二书》:“如披沙拣金,劚山觅玉,不格到十分真处,怎知到十分至处?” |
zhǔ hù kàn shān拄笏看山 | 拄:支撑;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版。旧时比喻在官有高致。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
zhǔ hù xī shān拄笏西山 | 见“拄笏看山”。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
shān zhōng wú hǎo hàn,hú sūn chēng bà wáng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 | 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同“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 |
shān mù zì kòu山木自寇 | 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 《庄子·人世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
dì bēng shān cuī地崩山摧 | 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 唐 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
shān yǔ yù lái山雨欲来 |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省略,指预示有事情发生 | 郁达夫《大风圈外》:“这一种不平,怨愤,与被压迫的悲啼,以及人心跃跃山雨欲来的空气,实在还不只是一个教会学校里的舆情。” |
yóu shān guàng shuǐ游山逛水 | 山、水:指风景;逛:闲游。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不免就有游山逛水,拈花惹草的闲人。” |
shān zhì yuān zī山峙渊渟 | 山立水聚。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 |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逸伦之士,非礼不动,山峙渊渟,知之者希,驰逐之徒,蔽而毁之。” |
shān zhōng zǎi xiàng山中宰相 |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 《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
jǔ dǐng bá shān举鼎拔山 |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 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
ēn tóng shān yuè恩同山岳 | 犹恩重如山。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缩,索不得除,求断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
céng shān dié zhàng层山叠嶂 | 层:层次;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叠:重复。形容山峰起伏,连绵重叠。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6回:“约行数十里,但见前面层山叠嶂,险恶异常。” |
shuǐ lǜ shān qīng水绿山青 | 形容山水景色艳丽如画。 | 清·洪昇《长生殿·闻铃》:“只是对此鸟啼花落,水绿山青,无非助朕悲怀。” |
bǎi èr shān hé百二山河 | 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
mǎn shān biàn yě满山遍野 | 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他坐镇延安,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乱画,我们就满山遍野乱窜!” |
shēn shān mì lín深山密林 | 见“深山穷林”。 | 鲁迅《彷徨·伤逝》:“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 |
niú shān zhī bēi牛山之悲 | 在牛山上发出的悲叹。讥讽因非份之想而引起的悲哀 | |
shān méi shuǐ yǎn山眉水眼 | 形容女子眉目清秀水灵。亦作“水眼山眉”。 | |
lián shān pái hǎi连山排海 | 形容数量多、规模大。 | 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咸丰六年》:“初八日,得大雨四五寸,河水深一尺,蝗仍连山排海而来,不知内地受伤否?” |
tài shān pán shí泰山磐石 | 比喻安定稳固。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
gāo shān jùn lǐng高山峻岭 | 峻:山高而陡。又高又险的山岭。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六回:“众人打一看时,四面尽是高山,左右是悬崖峭壁,只见高山峻岭,无路可登。” |
lǜ shuǐ qīng shān绿水青山 | 泛称美好山河。 | 元 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绿水青山任自然。” |
tuì rú shān yí退如山移 | 退却时象一座山在移动。比喻遇到变故,沉着镇静。 | 《吴子·应变》:“守以强弩,退如山移。” |
rú shān yā luǎn如山压卵 | 比喻以绝对优势对付劣势。 | 《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刘崇乌合之众,苟遇王师,必如山压卵耳。” |
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坐山观虎斗 | 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比喻为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从中取利。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
pī fā rù shān披发入山 | 谓离开俗世而隐居。 | 明·王世贞《纲鉴会纂·后汉纪》:“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
qì tūn hé shān气吞河山 | 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
shān zhēn hǎi cuò山珍海错 | 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 唐 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炮羔如折葵。” |
shān chuān mǐ jù山川米聚 | 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语本《后汉书 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
zuì è rú shān罪恶如山 | 形容罪恶多而重。 | 《新唐书·吉项传》:“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 |
kāi mén jiàn shān开门见山 | 打开门就看见山。喻指说话作文;一开始就入正题;不绕弯子。 |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bù pà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 |
bā shān yè yǔ巴山夜雨 |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
shān míng shuǐ xiù山明水秀 |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
dà shān xiǎo shān大山小山 | 原指作品分类,后指同时被称誉的兄弟 | 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 |
shān yīn chéng xīng山阴乘兴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因以“山阴乘兴”指访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shān yáo lù yuǎn山遥路远 | 形容路途遥远。 | 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楔子:“避不的山遥路远。” |
hǎi yuē shān méng海约山盟 | 见“海誓山盟”。 | 宋·欧阳修《解仙佩》:“问海约山盟何时,镇教人,目断魂飞。” |
jūn lìng rú shān军令如山 |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 旧时俗语。强调人要改变习性是非常困难的。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徐老仆义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nán shān yǐn bào南山隐豹 | 隐:隐伏。比喻隐居山林不仕的贤人。 | 《列女传·贤明·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
shān gāo shuǐ cháng山高水长 | 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 唐 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
shān huí lù zhuǎn山回路转 | 形容山势环绕,山路曲折。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sān shān wǔ yuè三山五岳 | 泛指名山;也指各地。 |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
shān guāng shuǐ sè山光水色 |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 唐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
shān bēng shuǐ jié山崩水竭 | 见“山崩川竭”。 |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蜀郡本汉所兴,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殆必亡矣。” |
shì shān méng hǎi誓山盟海 | 同“山盟海誓”。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四块玉·女相私>》:“顿忘了誓山盟海,顿忘了音书不寄来。” |
gāo shān jǐng xíng高山景行 |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 《诗经 小雅 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shān jiān lín xià山间林下 | 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志愿禅师》:“山间林下颇称道人家风。” |
mǎ yǐ bān tài shān蚂蚁搬泰山 | 比喻人多力量大,可以创造奇迹。用作贬义指人自不量力。 | |
pái shān dǎo hǎi排山倒海 |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 宋 杨万里《病起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
zhòng ruò qiū shān重若丘山 | 丘:通“巨”,大;丘山:大山。重得像大山。比喻极其严重。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是以国权轻于鸿毛,而积祸重若丘山。” |
huí shān zhuǎn hǎi回山转海 | 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 | 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
hǎi shì shān méng海誓山盟 | 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象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相爱相许时的誓约。誓:誓言;盟:盟约。也作“山盟海誓”。 | 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
huǒ shān tāng hǎi火山汤海 | 喻艰难危险。 | 《晋书·张骏传》:“虽有火山汤海,无所辞难,岂寒暑之足避哉!” |
fàn shuǐ mó shān范水模山 | 比喻效法模仿他人。 | 清 江顺诒《词学集成》第六卷:“抗心迈古,肆力式靡;吹花嚼蕊,相炫虚华,范水模山,自诧淡远。” |
jiāng shān zhī yì江山之异 | 江山:山川,山河,疆土;异:不同。比喻疆土易主,山河变色。 | 《晋书·王导传》:“周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 |
hǎi fèi shān yáo海沸山摇 |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 | 明 无名氏《那吒三变》第三折:“小圣啸起大风,刮的来天昏地暗,海沸山摇。” |
zhōng dǐng shān lín钟鼎山林 | 比喻富贵和隐逸。 | 宋·辛弃疾《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词:“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疏雨梧桐,微云河汉,钟鼎山林无限悲。” |
tā shān gōng cuò他山攻错 | 比喻拿别人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短处。 |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噬 | 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 |
huái shān xiāng líng怀山襄陵 | 谓洪水汹涌奔腾溢上山陵。 |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
āi shān sè hǎi挨山塞海 | 形容人极多而拥挤不堪。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那日观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