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分形几何学并结合非达西渗流力学,建立了分形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的数学模型。
2.11. 碳酸盐岩油藏最突出的问题是极强的非均质性和双孔隙网络特征.
3.91. 因此,长期以来油藏地质学家和工程师一直把电阻率测井用于识别岩石类型,描绘孔隙流体变化和确定完井特征。
4.57. 在低渗透油藏中,由于多孔介质孔隙和喉道较小,固液作用显著,因此达西定律已不适应。
5.13. 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点是储层孔隙小、喉道细、渗流阻力大,油井产油能力和吸水能力都非常低。
6.1. 指出油藏孔隙半径中值大于聚合物分子线团回旋半径的5倍时,聚合物不会堵塞该油藏。
7.3. 冷124块花岗岩潜山油藏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渗流特征.
8.新疆吐哈葡北油田为一典型的挥发性油藏,是我国首先开展混相驱实验的油田。
9.剩余油分布的评价,对优化加密井钻井井位,加强油藏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
10.因此,低渗透油藏应加密井网,强化注水以扩大生产压差,从而改善开发效果。
11.本文从渗流力学和物质平衡原理角度出发,推导出处于产量递减期间的油藏采油速度与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存在线性特征。
12.深层特稠油油藏冷42断块依靠蒸汽吞吐开发,由于回采水率较低,因此开发效果较差.
13.提出了开发挥发油及弱挥发油油藏,保持饱和压力以上是开发好此类油藏的关键,应列为此类油藏开发的最重要原则。
14.薄互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剩余油预测是稠油油藏挖潜的基础。
15.用这个关系式与实际油藏压力资料进行历史拟合,可同时求得油藏和含水层的弹性能量系数以及水侵系数。
16.结果表明,油藏含水率上升,原油饱和压力下降,但不同层位的下降幅度有所差异。
17.红岗采油厂萨尔图油藏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
18.给出了注、采平衡时底水块状油藏单井极限产量的计算公式,借助该式可预估最大无水产油量。
19.滑塌浊积岩岩性油藏是现河地区重要的岩性油藏勘探目标之一,勘探潜力巨大。
20.将混有化学剂的水注入衰竭油藏的一种强化采油过程。
21.利用该方法对江苏油田某区块油藏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了实测井处裂缝密度与发育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储集层裂缝体密度与发育指数的常用对数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22.东辛采油厂是胜利油田的主力油厂之一,这个厂所辖的稠油油藏油黏度高、油层薄、埋藏深,油藏地质复杂,是各类油气藏开发中的“鬼见愁”。
23.碳酸盐岩油藏最突出的问题是极强的非均质性和双孔隙网络特征.
24.大港枣园火山岩裂缝性稠油油藏,储层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是导致其开采难度大的关键因素。
25.对于层状介质,油藏变化前后的地震波传播路经比较复杂,其激发点和接受点发生了变化,要想用叠前远偏移距数据直接计算垂直时差比较困难。
26.用拟三维方法分析了各向异性油藏的渗透率主值、主方向和油藏边界对水平井渗流的影响,给出了各向异性油藏内水平井渗流的压力场、流场分布及产量的解析解。
27.现场应用证明,该方法可以解决陆梁油田的薄层底水油藏底水锥进问题。
28.针对薄层底水油藏的底水锥进提出了不射孔建立底水隔板的方法。
29.薄层砂体横向预测是油藏描述的关键性技术环节。
30.从渗流角度讲,侧钻井是水平井渗流的一种近似,因此不能沿用裸眼井复合油藏试井模型。
31.然而在油藏开发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大多习惯性地将对常规油藏注气开采中分子扩散作用的认识沿用到裂缝性油藏注气开发中,即认为分子扩散可以忽略。
32.安塞油田坪北区属于低渗透砂岩油藏.
33.以砂岩储层为例,介绍将三维地震数据综合应用到建立地质统计油藏模型中的方法。
34.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中,对油藏进行适用性筛选评价可提高注二氧化碳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35.室内研究证明在大庆油田选择性地激活地层中的本源微生物采油菌,可以有效地提高油藏采收率。
36.建立了人造胶结油藏模型三维物理模拟实验技术,用于研究渗流机理和提高采收率。
37.为了提高油藏的采收率,必须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建立油藏地质模型。
38.在五个假想的油藏模型上进行的试算表明,大约经过20次迭代后,初始猜测参数值被逐步修正,逐渐趋于它们的真实分布。
39.在油藏内原油自西南向东北运移,并且也可从下部H6储层向上运移至H2储层中,运移主要受构造隆起控制。
40.应用油藏数值摸拟方法,研究了各种地质、开发因素对周期注水效果的影响。
41.一些未的下组合古油藏在某种程度上得以保存,但较之原生油气藏相态及成藏位置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42.正常压力及异常低压油藏适合超前注水,异常高压低渗透油藏建议采用滞后注水开采。
43.渤南洼陷沙四段以发育岩性油藏为主,寻找有利砂体是关键.
44.油藏注二氧化碳驱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
45.根据此关系建立了水驱油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经验关系式。
46.这个油藏的原油属于常规轻质原油,而且油井大多为大斜度井,造斜点浅、井斜角大。
47.冷41块油藏稠油蒸汽吞吐开采,边底水锥进造成油井高含水。
48.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点是储层孔隙小、喉道细、渗流阻力大,油井产油能力和吸水能力都非常低。
49.一些如低渗、潜山等难动用储量油藏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50.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不论是油藏描述、储量评价,还是产量预测、开发方案的编制,始终都离不开渗透率参数。
51.通过探索油藏井网密度与区块储量价值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储量价值的最优井网密度计算模型,从而将反映石油储量开发动态的地质参数引入价值评估模型中。
52.油藏描述要确定石油的地下储量,预测能开采出来的油量以及规划开发的措施。
53.低渗透油藏的储量是油田难动用储量的主要部分,提高这部分油藏的采收率是研究的重点。
54.针对南泥湾油田特点,确定适合本区地质及油藏工程特点的工业油流标准,提高该类油田储量的计算精度。
55.闵桥油田位于苏北盆地内东台坳陷西部金湖凹陷的东南部,阜宁组中发现火山岩油藏。
56.溱潼凹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凹陷,根据油藏所处的位置可以划分为高断阶、断阶带、斜坡带等几种模式。
57.由于箕状凹陷的扭转沉降效应,盆地陡坡、缓坡、边坡及低隆起,都是形成地层油藏的有利地区,而反旋回岩相带则是这些地区中的重点勘探对象。
58.松辽南部大面积、低丰度油气藏目前是我国增储上产重点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低幅度、小断裂、薄砂层,油藏类型复杂多变,以构造岩性复合油藏为主。
59.八道湾组地层油气藏具有进一步勘探潜力,齐古组岩性油藏有望实现连片分布。
60.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普通稠油油藏,给出了利用启动压力梯度确定极限泄油半径及合理井距的理论计算方法。
61.对确定稠油油藏水驱曲线方法的极限含水率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含水率与平均单井日产油关系式。
62.最后,运用该模型对多组实际测试数据进行预测,并把预测所得到参数值反馈给油藏模型,将模拟产生的生产数据与油藏历史生产数据相比较。
63.鉴于支持向量机与油藏历史拟合的关系,因而采用支持向量机来预测油藏历史拟合的各参数。
64.针对辽河油田的特、超稠油独特的流动特征,用旋转法测定原油的流变性,研究其流变特性及其粘度影响因素,为开发此类油藏提供依据。
65.本文以中原油田文15断块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多种手段进行该区块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66.裂缝油藏和非均质油藏的结构是很复杂的,往往难以描述尺度和几何形态。
67.注水开发多年的具边水的普通稠油油藏的原油粘度高、流度比大,加之油藏非均质及边水入侵的影响,其注水开发效果较差。
68.由于油藏模型的细化以及参数的重新核查使得储量计算更为精确。
69.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寻找剩余微型圈闭油藏并使之形成生产能力,是勘探成熟区滚动勘探开发的重要工作。
70.这下子让巴西最大产油州里约热内卢遇上了麻烦,直到现在里约州仍享有高比例的开采权利金配额,新发现的油藏多数亦位于里约州和圣保罗州外海。
71.经过对江汉油区新沟嘴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两次压裂施工,为江汉油区提供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压裂增产实践经验。
72.在低渗透油藏中,由于多孔介质孔隙和喉道较小,固液作用显著,因此达西定律已不适应。
73.在列宾逊函数的基础上,将变形介质渗流理论应用于裂缝性油藏流入动态研究,利用油田实际生产数据,得到油藏压力与变形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74.冷124块花岗岩潜山油藏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渗流特征.
75.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的影响,研究低渗透油藏中直井产量的变化规律。
76.通过与阿尔奇公式对比,采用“双水模型”评价油藏饱和度是该区较为有效的计算饱和度的方法。
77.最后,从油藏开发应与油藏地质特征相一致的原则出发,提出了改进注水方式的技术要求。
78.首次开发出了动态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它可模拟绝对渗透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形.
79.林壬子,张敏.1996。油藏地球化学进展。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80.交联聚合物可明显改善油藏高含水期水驱油效果,控制含水上升速度。
81.指出油藏孔隙半径中值大于聚合物分子线团回旋半径的5倍时,聚合物不会堵塞该油藏。
82.针对孤东二区油藏及地下流体特点,成功地研制了适于孤东二区注入的交联聚合物体系。
83.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缺乏有效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的问题,研发了新型非均相聚合物驱油剂PPG产品。
84.L35块油藏位于百色盆地东部田东凹陷,含油层段为古近系那读组二段,属于单斜岩性油藏。
85.阐述了桥口油田油藏描述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及研究思路。
86.当前情况下在神泉油田侏罗系油藏新钻开发井虽然经济上是可行的,但并不是最优选择。
87.结果表明,大庆油田稠油表现出油藏埋藏浅地层原油粘度高密度大含气、含蜡量少和饱和压力低的特点。
88.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属于该特殊类型油藏.
89.鄯善油田属于典型的低渗、低孔、低压非均质砂岩油藏.
90.以泌阳凹陷古城油田泌123、泌124断块为例,研究普通稠油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
91.介绍了胜利油田罗151区火成岩油藏的开况,并对该区钻井工程设计及完井方式进行了优化。
92.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证明,华北油田在复杂断块砂岩油藏实施的可动凝胶调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93.星23区块是吉林油田正在开发的一个小型稠油油藏,它位于伊通地堑鹿乡构造带的东部,毗邻于盆地边缘断层.
94.针对大庆肇源油田低渗透轻质油油藏特征,采用该油藏油层岩心及原油进行了热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95.同时,结合扶余油田西区矿场实例对周期注水的注水方式、周期、注水量及效果进行了探讨。对裂缝性砂岩油藏实施周期注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96.辽河油田稠油蒸汽驱冷41块油藏边底水锥进造成油井高含水。
97.枣园油田地层复杂,多属高凝中、低渗透性油藏。
98.牛心坨油田是一个深层、致密、裂缝、高凝稠油油藏,开采难度大。
99.辛37断块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采用注水方式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
100.根据该区两口井的资料,计算了油藏的控制储量.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