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庐山真面目 |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mù dèng kǒu jiāng目瞪口僵 | 同“目瞪口呆”。 | 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
mù tiǎo xīn yǔ目窕心与 | 眉目传情,内心相许。 | 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
mù zhù xīn yíng目注心营 | 谓竭尽心力以赴。 | 严复《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凡其自毁齿至于白首,终其百年之身,所目注心营,劳苦险难。” |
mǎn mù xiāo rán满目萧然 | 萧然:冷落的样子。满目是凄凉的景象。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hún fēi mù duàn魂飞目断 | 形容十分心向往之,不能自持。 |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远看时意散心惊,近睹者魂飞目断。” |
mù bù rěn dǔ目不忍睹 | 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
mù dèng kǒu wāi目瞪口歪 | 形容气极时的神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贾政此时气得目瞪口歪,一面送那官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头有话问你!’” |
jīng xīn xuàn mù惊心眩目 | 震动人心,耀人眼目。 | 《隋书·经籍志四》:“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 |
chēn mù zhāng dǎn瞋目张胆 | 瞋目:瞪大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敢作敢为。后形容无所顾忌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余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
guò mù bù wàng过目不忘 | 看过一遍就不会忘记;形容记忆力强;也形容给人的印象深刻。 | 《晋书 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
yǒu mù gòng dǔ有目共睹 | 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 | 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 上卷 与王贻上之一》:“惟有日、贝叶,清闲送老。世间文字茫茫如前尘积却,门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
shǔ rén ěr mù属人耳目 | 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 |
luó zhī yī mù罗之一目 | 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 | 《淮南子 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
cí méi shàn mù慈眉善目 | 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 老舍《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
chēn mù liè zì瞋目裂眦 | 愤怒地睁大眼睛,显出盛怒的模样。 | 西汉·刘安《淮南子·秦族训》:“高渐离为之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直穿冠。” |
dào lù cè mù道路侧目 | 侧目:侧目而视。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谈,以目示意。形容政治黑暗暴虐。 | 《元史·阿鲁诨萨理传》:“所在囹圄皆满,道路侧目,无敢言者。” |
shí mù suǒ shì,shí shǒu suǒ zh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mù suǒ wèi dǔ目所未睹 | 睹:看。从来没有看见过。 | 宋·洪迈《夷坚乙志·杨戬二怪》:“小童入报有女子往来室中,妻遽出视之,韶颜丽态,目所未睹。” |
mù dà bù dǔ目大不睹 | 睹:看。眼睛很大却看不见东西。形容徒具形式。 | 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
chù mù jīng xīng怵目惊心 | 惊:震惊。看见事态严重,心里感到震惊。 | 闻一多《龙凤》:“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 |
mù jī ěr wén目击耳闻 |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
dào lù zhǐ mù道路指目 | 指目:手指而目视。道路上的人用手指着,用眼看着。形容事情十分明显。 | 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着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 |
mù dèng shé jiǎo目瞪舌挢 | 同“目瞪口呆”。 | 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一报元征》:“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 |
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 | 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 |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
wàn mù yá zì万目睚眦 | 睚:眼角;眦:眼框;睚眦:瞪眼睛。众人瞪目表示愤怒。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
jīng ěr hài mù惊耳骇目 |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
ěr mù zhāo zhāng耳目昭彰 | 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却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
shuǎng xīn huō mù爽心豁目 | 心神爽朗,眼界开阔。 |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遇白描处,即爽心豁目,情余于文。” |
hài xīn dòng mù骇心动目 | 犹言惊心动目。 | 宋·苏轼《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传观左右,失手坠于江中,乃祷于神,愿复得之,当藏之庙中,为往来者骇心动目诡异之观。” |
yī mù shù xíng一目数行 | 犹一目十行。 | 清·钮琇《觚剩续编·英豪举动》:“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 |
fēng mù chái shēng蜂目豺声 | 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 左丘明《左传 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
míng mù zhāng dǎn明目张胆 | 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 | 《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
mí rén yǎn mù迷人眼目 | 迷惑他人视线,使人分辨不清。指耍花招欺骗人。 | 毛泽东《质问国民党》:“这些人也是敌人的第五纵队,不过比前一种稍具形式上的区别,借以伪装自己,迷人眼目而已。” |
gāng jǔ mù zhāng纲举目张 | 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
gāng qiè mù zhāng纲挈目张 | 指撒网时,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都张开。比喻抓住主要环节,以带动其余;或抓住要领,条理分明。同“纲举目张”。 | 清 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于是南北并举,纲挈目张。” |
mù jié zhī lùn目睫之论 | 比喻肤浅的见解。 | 宋·陈善《扪虱新话·扬子<法言><太玄经>》:“雄作《太玄》以拟《周易》,或者比之吴楚谮王,顾非伪乎,此目睫之论也。” |
lín láng mǎn mù琳琅满目 | 琳琅:美玉。满眼都是美好而珍贵的东西。比喻精美、珍贵的物品很多。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
zhí méi nù mù直眉怒目 | 形容发怒的样子。 |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七:“孔二老婆并不上他的当,直眉怒目骂他。” |
zhāo zhāo zài mù昭昭在目 |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 唐·裴度《寄李翱书》:“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
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 | 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 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
bài ěr fàn mù稗耳贩目 | 比喻见闻浅薄的人。 |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此可见诸儒师资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贩目之学也。” |
ěr shì mù tīng耳视目听 |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
nù mù qiè chǐ怒目切齿 | 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 | 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
guā mù xiāng kàn刮目相看 |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jīng xīn cǎn mù惊心惨目 | 眼见之后内心震动,感到悲惨。 | 清·俞蛟《梦厂杂著·春明丛说·人骨箸记》:“骷髅累累,杂骨如竹头木屑,堆置墙角如阜……不禁惊心惨目。” |
mù zhī yǎn jiàn目知眼见 | 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放着恁般目知眼见的倒不嫁,难道到在那些酒包饭袋里去搜觅?” |
yú xīn yuè mù娱心悦目 | 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 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
mù xuàn shén mí目眩神迷 |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
lìng rén zhǔ mù令人瞩目 | 瞩:注视。使人注视。 | 王朔《动物凶猛》:“那年国际共运在全球、首先在东南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
mù bù jiàn jié目不见睫 | 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
mù wú zǔ zhī目无组织 | 不顾组织纪律的规定。 | 李晓明《平原枪声》:“这句话把大家可惹翻了,一齐向王二虎开了炮,有的说他‘目无组织’。” |
mù bù jǐ shì目不给视 | 给:供给。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又美又多。 | 宋·周邦彦《汴都赋》:“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目不给视,无所不有。” |
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xīn kāi mù míng心开目明 | 犹心明眼亮。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常传》:“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憾。” |
ěr rú mù jī耳濡目击 |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明 李东阳《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韬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 |
bō kāng mǐ mù播穅眯目 | 散布糠屑以迷人目。比喻被外物蒙蔽而迷失方向。 | 《庄子天运》:“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
mù xuàn tóu hūn目眩头昏 | 犹头昏眼花。 | 林语堂《机器与精神》:“这种的枪花,不但是外国人所无,就是中国的宝贝武人耍出来之后,还要弄得外国记者目眩头昏,眼花缭乱。” |
níng rán zhāng mù狞髯张目 | 犹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 清·王韬《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曾贼知军门自至,突出欲擒之,狞髯张目,勇气百倍,直呼军门名。” |
shì mù ér guān拭目而观 |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 | 宋·杨万里《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天下方拭目而观,非观朝廷也,观栻也。” |
sǐ bù bì mù死不闭目 |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 | 《旧唐书·韩愈传》:“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 |
yuān jiān chái mù鸢肩豺目 | 耸肩似鹰,目凶如豺。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梁冀传》:“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 |
gǔ gōng ěr mù股肱耳目 |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比喻辅佐帝王的大臣;耳目:亲信。比喻得力助手和亲信。 | 《尚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 |
mù zhù xīn níng目注心凝 | 犹言全神贯注。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阳目注心凝,对烛自鼓;久之,顿得妙悟,不觉起舞。” |
chù mù xīng tàn触目兴叹 |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 | 明·李贽《焚书·杂述·杂说》:“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
jí mù jiǒng wàng极目迥望 | 极:尽;迥:远。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 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
ěr mù zhòng duō耳目众多 | 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
mù ruò xuán zhū目若悬珠 | 眼睛象一对悬挂的珠子。形容眼睛明亮有光彩。 | 《汉书 东方朔传》:“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
mù dá ěr tōng目达耳通 | 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
bù kān rù mù不堪入目 | 堪:忍受。形象或文字十分粗俗;使人看不下去。 | 清 李汝珍《镜花缘》:“酒保陪笑道:‘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
mù jiāo xīn tōng目交心通 | 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 | 宋·无名氏《鬼董》第二卷:“卜居西湖,邻邸有白衣少妇来寓,艳冶而慧,始见犹自匿,稍久,目交心通。” |
yáng méi shùn mù扬眉瞬目 | ①犹横眉怒目。②一举眉,一转眼。形容时间极短。③倾心注目。④沾沾自喜貌。 |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行如奔电,骤如飞旋,扬眉瞬目,恐动四边。” |
zhē yǎn ěr mù遮掩耳目 | 见“遮人眼目”。 |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
mù guāng rú jù目光如炬 |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 《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
mù wú sān chǐ目无三尺 |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 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
mù dèng xīn hài目瞪心骇 | 见“目眐心骇”。 | 《轰天雷》第十回:“当时土木工匠们弄得目瞪心骇,不知所为,都停着工看。” |
héng méi nǔ mù横眉努目 | 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后蜀 何光远《鉴戒录》卷十引陈裕诗:“横眉努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供养弄蛇人。”努,一本作“怒”。 |
yǐ ěr wéi mù以耳为目 | 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 |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
zhāng méi nǔ mù张眉努目 | 扬起眉毛,瞪着眼睛。喻粗犷浅露。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芙蓉道楷禅师》:“山僧今日向诸人面前,说家门已是不著便,岂可更去胞堂入室,拈槌竖拂,东喝西棒,张眉努目,如痫病发相似。” |
mù hān shén zuì目酣神醉 |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 明·袁宏道《西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
hàng mù shí jiān蒿目时艰 | 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 | 庄周《庄子 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
mù zhēng kǒu dāi目怔口呆 | 同“目瞪口呆”。 | 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
shāng xīn cǎn mù伤心惨目 | 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 | 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
cháo yě cè mù朝野侧目 | 朝野:朝廷与民间;侧目:不敢正视。官吏和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权势大令人生畏。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权尊势忠,朝野侧目。” |
chēn mù shù méi瞋目竖眉 | 瞋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竖起眉毛。形容极其愤怒的样子。 | 清·袁枚《新齐谐·狮子大王》:“上坐官貌颇温良,闻土神话即怒,瞋目竖眉厉声索二青衣。” |
shāng xīn hāo mù伤心蒿目 | 旧时谓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 | 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
zhòng mù gòng shì众目共视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 | 宋 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言一出则万口争传,众目共视,虽欲为私,其势不可。” |
mù dèng kǒu zhāng目瞪口张 | 同“目瞪口呆”。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 |
chēng mù shēn shé瞠目伸舌 | 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吓得瞠目伸舌,险些儿成了痴呆病。” |
mù rǎn ěr rú目染耳濡 | 见“目擩耳染”。 | 《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
jué mù xū mén抉目胥门 | 见“抉目吴门”。 | 高旭《收辑亡友宁太一遗墨装订成册因题四首以弁其首》:“挺身大泽呼张楚,抉目胥门看沼吴。” |
tóu hūn mù yūn头昏目晕 | 犹言头昏眼花。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政看了,气的头昏目晕。” |
shén yáo mù xuàn神摇目眩 | 摇:摆动;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清·陆次云《费宫人传》:“每升御坐,辄神摇目眩,见白衣人长数丈者在前立。” |
yóu mù chěng guān游目骋观 | 纵目观望,尽览景物。 | 汉·蔡邕《汉津斌》:“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犁黑 | 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
mù bù gǒu shì目不苟视 | 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 | 明·李贽《卓吾论略》:“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目不苟视。” |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 | 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 | 东汉·班固《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
guāng cǎi yì mù光彩溢目 | 犹光彩夺目。 | 《太平御览》卷七○三引晋·裴启《语林》:“[石崇]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十七枚。” |
xuàn mù jīng xīn眩目惊心 | 使人眼花心惊。 | 宋刘氏《重修文宣王庙记》:“增华崇丽,眩止惊心。” |
chù mù jǐng xīn触目儆心 |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 清·林则徐《拿获行动盗犯袁溃等审明定拟折》:“并将各犯首级在于上下游干革命枭示,俾各触目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