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ào bù jīng shì少不经事 | 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 刘丰《后生可爱》:“所以在实际中,毛头小伙子干出一番大事业出来的也毕竟不少,‘少不经事’的话不尽全对。” |
shí yì shì shū时异事殊 | 殊:不同;差异。时间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样。意思是事物随着时间改变而发生变化。亦作“时异势殊”。 | 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尚恐议者曰:‘时异事殊。’臣请复为陛下租举近效之尤章者以辩焉。” |
shì zài bì xíng事在必行 | 事情非做不可。 | 宋·苏轼《东坡志林·养生说》:“如孙武令,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
shí shǎo shì fán食少事烦 | 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 《晋书 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
rě shì zhāo fēi惹事招非 | 引起麻烦之事。同“惹是招非”。 | 元 无名氏《东平府》第一折:“哎,徐宁紧紧相随,生怕俺不遵依,向城中惹事招非。” |
chī liáng bù guǎn shì吃粮不管事 | 只拿钱不做事。比喻工作不负责。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这些忘八羔子,一个都不在家!他们成年家吃粮不管事。” |
guó jiā dà shì国家大事 | 大事:重大事情。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传》:“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
hǎo shì chéng shuāng好事成双 | 指好事同时到来。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郁四会心一笑,听他的话,抽足了鸦片,静待好事成双。” |
wàn shì hēng tōng万事亨通 | 一切事情都很顺利。亨:顺利;通:通畅。 | 清 李绿园《歧路灯》:“那孔方兄运出万事亨通的本领,先治了关格之症。” |
wǎng dào shì rén枉道事人 | 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wèi kǒu shèn shì畏口慎事 | 慎:谨慎。说话谨慎,做事小心。 | 宋·苏轼《答吴子野书》:“近日始畏口慎事,虽已迟,犹胜不悛也。” |
zī shì tǐ dà兹事体大 | 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 东汉 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
lù yáo zhī mǎ lì,sh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结交警语》:“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
jì chéng shì shí既成事实 | 既:已经;已然。已经形成事实。 | 唐 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
wàn shì rú yì万事如意 | 如意:符合心意。一切都符合心意,很顺利。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5回:“不过都是在那里邀福,以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万事如意的。” |
zhèng zhòng qí shì郑重其事 | 对事物的态度认真严肃(郑重:严肃认真)。 | 清 曹雪芹《红楼梦》:“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
yì qì yòng shì意气用事 | 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办事。处理事情只凭个人一时的情绪。 | 清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初稿》:“潜心力行,以求实得,始知曩日意气用事,刻意破除,久归平贴。” |
dǎn xiǎo pà shì胆小怕事 | 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 曾朴《孽海花》第29回:“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着的,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胆小怕事、买进卖出的商人。” |
shǔ shǒu fèn shì鼠首偾事 | 坏了事情。比喻人办事没决断,就象胆小的老鼠,在出洞时头在洞口伸伸缩缩一样。 | |
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xī shì níng rén息事宁人 | 息:平息;宁:安定。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 |
jiù shì lùn shì就事论事 | 就:按照。指按照事情本身来评论是非得失。也指只评事情的现象;不涉及事情的本质和做事的指导思想。 | 宋 杨时《杨龟山集 荆州所闻》:“孟子与人君言,皆所以扩其善心,而革其非,不止就事论事。”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
lǜ shì duō zǎo虑事多暗 | 考虑事情不明。 | |
qī shì bā shì七事八事 | 形容事情多而杂乱。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家中正七事八事,听见薛嫂来说此话,唬得慌了手脚。” |
wú suǒ shì shì无所事事 | 无:没有;事事:从事某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 明 归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无所事事。” |
shì guò jìng qiān事过境迁 | 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境:情况;迁:变动。 | 清 颐琐《黄绣球》:“如此歇了好几日,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
wàn shì dà jí万事大吉 | 什么事都很圆满顺利。大吉:很吉利。 |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明州大梅祖镜地英禅师》:“岁朝把笔,万事大吉,急急如律令。” |
lǐ qū shì qióng理屈事穷 | 理:理亏;穷:尽。道理上被压服,事情已到了山穷水尽。 | 南朝·宋·何承天《奏劾博士顾雅等》:“既被摧摄,二三日甫输帖,虽理屈事穷,犹闻义耻服。” |
hǎo shì duō mó好事多磨 | 磨:艰难、障碍。指好的事情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要经历许多波折。也指真挚的爱情经常经历曲折。 | 宋 晁端礼《安公子》:“是即是,从来好事多磨难。” |
shì bàn gōng bèi事半功倍 | 使用一半的力却收到成倍的效果。形容费力少;收效大。功:功效。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shí shì qiú shì实事求是 | 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 东汉 班固《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
shì chū yǒu yīn事出有因 | 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禀复了制台。” |
yīn rén chéng shì因人成事 | 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měi shì wèn每事问 | 每件事都要询问。指凡事都要作进一步的调查。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
kuàng zhí fèn shì旷职偾事 | 旷:空缺;偾事:把事情搞坏。不尽守职责,把事情搞糟 | 《明史·刘健传》:“文武臣旷职偾事,虚糜廪禄者,宁可不黜。” |
dà shì qù yǐ大事去矣 | 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政权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
zhǒng shì zēng huá踵事增华 | 踵:追随,继续。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 | 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wú jì yú shì无济于事 | 济:有益。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 | 清 钱采《说岳全传》:“我岂不知贼兵众盛?就带你们同去,亦无济于事。” |
fū yǎn liǎo shì敷衍了事 | 敷衍:将就应付;不认真。了:了结。将就应付地把事办了。指做事不认真;缺乏责任心。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不但上宪跟前兄弟无以交代,就连着老哥们也不好看,好像我们敷衍了事,不肯出力似的。” |
zuò rén zuò shì做人做事 | 指在社会上立身处世。 | 欧阳山《三家巷》:“咱俩都快要走进社会——做人做事了,你怎么还只管任性胡来呢!” |
shěn shèn xíng shì审慎行事 | 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的。 | |
chù shì miàn qiáng触事面墙 | 触:接触;面墙:面对墙。形容遇事像面墙而立,一无所知。 | 晋·姚兴《重答安成侯嵩》:“吾常近之才,加以多事昏塞,触事面墙,不知道理安在。” |
cǎo cǎo liǎo shì草草了事 | 草草:草率;马虎;了:了结;结束。草率地把事结束了。也作“草率了事”、“草草完事”。 | 明 李贽《答焦漪园书》:“为友人写《心经》毕,尚余一幅,遂续墨而填之,以还其人。皆草草了事,欲以自娱。” |
ruò wú qí shì若无其事 | 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 | 《晚清文学丛钞》:“雪岩若无其事,说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 |
xiù cái bù chū mén,ér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 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 鲁迅《谚语》:“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 |
bào bīng gōng shì抱冰公事 | 公事:公务。指旧时官场中清苦的差使。 | 宋 陶穀《清异录 官志》:“当其役者曰:‘又管抱冰公事也。’” |
qián chén yǐng shì前尘影事 | 谓往事。 | 田汉《影事追怀录·引言》:“中国文人谈到往事喜欢叫它‘前尘影事’,意思是这些事像影子似的过去了。” |
xiāo yáo shì wài逍遥事外 | ①谓犯法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坏事或与坏事有牵连的人不受追查。②谓置身事外,毫不关心。 | 清·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首祸正凶,逍遥事外。”鲁迅《花边文学·女人未必多说谎》:“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情都由她。” |
mǐn miǎn cóng shì僶俛从事 | 努力工作。 | 《文选·解尚书表》:“是以僶俛从事,自同全人。” |
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shì bù guān jǐ,gāo gāo guà q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 莆仙戏《父子恨》:“古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zuò shì bù shí作事不时 | 不时:不合时宜。做事违背农时。泛指不合时宜。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作事不时,怨读言动于民。” |
yí wén yì shì遗闻逸事 | 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 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然而只有这一本,虽然浅薄,却还借此存留一点遗闻逸事。” |
shào bù gēng shì少不更事 | 少:年少。更:经历。指年纪轻;阅历不多。形容缺乏经验或不懂人情世故。 | 《晋书 周顗传》:“君少年未更事。” |
dōng chuāng shì fàn东窗事犯 | 见“东窗事发”。 |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
guài shì duō duō怪事咄咄 | 同“咄咄怪事”。 | |
zào cì xíng shì造次行事 | 匆忙做事。 | |
duō duō guài shì咄咄怪事 | 咄咄:表示惊讶的声音。使人惊讶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jǐn shèn cóng shì谨慎从事 | 细心慎重地处事。 | 邓小平《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凡是可以招致敌人摧残人民的事,都应谨慎从事。” |
duō yī shì bù rú shěng yī shì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红楼梦》第四五回:“你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
shì bèi gōng bàn事倍功半 | 事:做事;功:功效。用成倍的力;只收到一半的功效。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 《孟子 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dù jué rén shì杜绝人事 | 杜绝:断绝;人事:人与人的交往。即断绝与别人的一切交往。 | 《旧五代史·晋书·史圭传》:“圭出为贝州刺史,未几罢免,退归常山。由是闭门杜绝人事,虽亲戚故人造者不见其面。” |
yǎng shì fǔ xù仰事俯畜 | 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
hóng bái xǐ shì红白喜事 | 红事:吉利的婚嫁喜事用红色;又叫喜丧。白:丧葬事用白色。泛称婚丧之事。 | 清 钱泳《履园丛话 杂话 红白盛事》:“苏杭之间,每乎婚丧喜庆为红白事,其来久矣。” |
ē zūn shì guì阿尊事贵 | 阿:曲从,迎合;尊、贵:地位官爵高的权贵。指迎合与侍奉权贵。 | 东汉 班固《汉书 楚元王传》:“以不能阿尊事贵,孤特寡助,抑厌遂退,卒不克明。” |
shēng shì wēi miǎo生事微渺 | 生事:生计;微渺:渺茫。指生活十分艰辛。 | 明·汤显祖《牡丹亭·言怀》:“所恨俺自小孤单,生事微渺。” |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38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既来至此,焉有怯进之理?” |
qīng guān nán duàn jiā wù shì清官能断家务事 | 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 |
yīn shì zhì yí因事制宜 | 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当。根据不同的事情,制定适宜的措施。 | 西汉 班固《汉书 韦贤传》:“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 |
shěn shèn cóng shì审慎从事 | 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 |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 |
fèn nèi zhī shì分内之事 | 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 | 《圣谕广训·孝训》:“皆孝子分内之事也。” |
zào yán shēng shì造言生事 | 捏造虚言以挑起事端。 | 《孟子·万章上》:“好事者为之也。”宋·朱熹集注:“好事,谓喜造言生事之人也。”清·张南庄《何典》第二回:“只消说他造言生事,顶名告他一状,不怕不拿大锭大帛出来买静求安。” |
yán zhōng shì yǐn言中事隐 | 谓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 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
shì zài xiāo qiáng事在萧墙 | 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jiù shì zhòng tí旧事重提 | 把已经搁置的事情重新提出。 | 沈从文《虎雏再遇记》:“旧事重提,显然在他这种人并不甚么习惯,因此不多久,他就把话改到目前一切来了。” |
cǎo shuài cóng shì草率从事 | 草率:粗枝大叶,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就处理了。形容办事不认真。 |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 新唐书本纪书法》:“明初修史时,即据其成文编入,不复彼此互订,以归画一,亦可见其草率从事也。” |
lín shì zhì biàn临事制变 | 临到时机制定应变计划。 |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临事制变,困而能通,智者之虑也。” |
mǐn miǎn cóng shì黾勉从事 | 黾勉:努力。努力工作。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
xún shì kǎo yán询事考言 | 询:查询;考:考核。查询、考核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后多指对官员的考核。 | 《尚书·尧典》:“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 |
zhāng huáng qí shì张皇其事 | 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 | 《宋史 张庄传》:“祖道及庄擅兴师旅,启衅邀功,妄言诸蛮效顺,纳款得地。当时柄臣揽为绥抚四夷之功。奏贺行赏,张皇其事。自昔欺君,无大于此。” |
qīng zhōu cóng shì青州从事 | 青州:古代州名,在今山东东部;从事:古代官名。好酒的代称。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术解》:“恒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
gāo zhěn wú shì高枕无事 | 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 | 宋·杨亿《论灵州事宜》:“度令分守边郡,贼迁可以计日成擒,朝廷可以高枕无事矣。” |
fēng liú shì guò风流事过 | 指细小的过错。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自此怀恨董县丞,寻两件风流事过,参与上司,罢官而去。” |
shěng shì níng rén省事宁人 | 省:减少;宁:平安,安定。减少事务,使人安宁 | 清·王士禛《居易录谈》上卷:“‘锦缆无劳列画艘,轻桡白爱倚船窗,勤民不惮周行远,早又观看向浙江。’此事尤可仰见省事宁人之意。” |
zhāng dà qí shì张大其事 | 张:夸张。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亦作“张皇其事”、“张大其辞(词)”、“张扬其事”。 | 唐·韩愈《送杨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 |
shì yǐ mì chéng事以密成 | 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 《韩非子·说难》:“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
shì shí shèng yú xióng biàn事实胜于雄辩 | 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 鲁迅《<热风>题记》:“现在拟态的制服早已破碎,显出自身的本相来了,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
miǎn yán shì chóu腼颜事仇 | 谓不知羞耻地为仇敌做事。 | |
yī rén zuò shì yī rén dāng一人做事一人当 | 当:承担。一个人做出的事情自己承担责任。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2回:“常言道:‘一人做事一人当。’岂敢连累父母?” |
hǎo shì bù chū mén,è shì chuán qiān lǐ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
zào bàng shēng shì造谤生事 | 谤:诽谤。假造诽谤他人的言语以挑起事端。 | 《清史稿·王恕传》:“若告贷银米以给口食,则必计其能还而后之,狡黯之流遂谓官有偏私,不免造谤生事。” |
zhēn rén zhēn shì真人真事 | 生活中的实际人和实际事。 | 冰心《关于男人》:“这里记下的都是真人真事,也许都是凡人小事。” |
piàn wén zhī shì片文只事 | 指零碎不全的佚文轶事。 | 《宋书·志序》:“司马迁制一家之言,始区别名题,至乎礼仪刑政,有所不尽,乃于纪传之外,创立八书,片文只事,鸿纤备举。” |
róng shì kǒng zǒng戎事倥偬 | 军务紧迫。 | |
yù chéng qí shì玉成其事 | 玉成:成全,内含客气的意思。成全那件事情。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大夫能玉成其事,请以白璧二双,黄金百镒为献。” |
shì chū bù yì事出不意 | 意:猜想。事情的发生出乎意料。 | 宋·周煇《清波杂志》第二卷:“京以攸被诏同至,乃置酒留贯,攸亦预焉。京以事出不意,一时失措。” |
yǎng shì fǔ yù仰事俯育 | 同“仰事俯畜”。 | 宋·陆游《戊申严州劝农文》:“春耕夏耘,仰事俯育。” |
zāo shì zhì yí遭事制宜 | 犹言因事制宜。 |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世俗岁殊,时变日化,遭事制宜,因时而移,旧之非者,何可放焉!” |
shì jí wú jūn zǐ事急无君子 | 谓人到紧急关头,就顾不得讲规矩、礼貌了。 | 清 钱彩《说岳全传》:“邦杰道:‘好一匹马,不知何人的?如今事急无君子,只得借他来骑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