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xiāng shì shī sè相视失色 | 彼此相看,变了脸色。多形容惊慌、惊诧的情状。 | 钱基博《吴禄贞传》:“时良弼、姚锡光在座,相视失色。” |
xíng sè cōng cōng行色匆匆 | 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 | 唐 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
jīn shēng yù sè金声玉色 | 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 | 《尚书大传》第四卷:“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 |
bó rán zuò sè勃然作色 | 作色:变脸色。因恼怒或惊怕而变脸色。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
huáng jīn shī sè黄金失色 | 黄金失去了颜色。比喻人倒霉时才能再大也不能发挥作用。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运退黄金失色,时来顽铁生辉。” |
tán hǔ sè biàn谭虎色变 | 谭:同“谈”;色:脸色。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 明·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有光生长穷乡,谭虎色变,安能默然而已。” |
xiāng gù shī sè相顾失色 | 相互看视而面部变色。形容几个人一起做惊恐状。 | 《旧五代史·周书·段希尧传》:“使于吴越,及乘舟泛海,风涛暴起,楫师仆从,皆相顾失色。” |
guān mào chá sè观貌察色 | 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 | 《韩非子 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
xiāng xíng shī sè相形失色 | 形:对照。相比之下;显得不足。 | 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仙人掌终于锻炼出现在这样一种使普通植物为之相形失色的倔强性格和卓特风貌。” |
biàn yán biàn sè变颜变色 | 颜:脸色。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 | 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
fèn rán zuò sè愤然作色 | 愤然:忿怒的样子。因忿怒而变了脸色,发怒。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
hún shè sè jǔ魂慴色沮 | 形容惊恐万状。 | |
zhèng sè gǎn yán正色敢言 | 态度严肃,敢于直言。 | 《明史 王竑传》:“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又《刘健传》:“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
zhèng sè lì shēng正色厉声 |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 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
hào sè zhī tú好色之徒 | 好:喜欢;色:情欲;徒:人(多指坏人)。贪爱女色;玩弄女性的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chǎn cí lìng sè谄词令色 | 说奉承人家的话,扮作讨好人家的表情。《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 《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
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 指远粮不解近饥。 | |
shuǐ guāng shān sè水光山色 | 泛指山水景色。 | 唐·薛用弱《集异记·蒋琛》:“山势萦回水脉分,水光山色翠连云。” |
yí yán yuè sè怡颜悦色 | 犹和颜悦色。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行者又道:‘汝等莫顺口儿答应,等我去了,你就不来奉承。看师父的,要怡颜悦色;养白马的,要水草调匀;假有一毫儿差了,照依这个样棍,与你们看看!’” |
è yán lì sè恶言厉色 | 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师虽然照样是恶言厉色的把书茵斥骂一顿,但态度已经和缓下来了。” |
fēng shēng mù sè风声目色 | 声:歌舞;色:女色。指纵情声色。 | 唐·张鷟《朝野佥载》第二卷:“殿中侍御史王旭括宅中别宅女妇,风声目色。” |
xián xián yì sè贤贤易色 |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 语出《论语 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chǐ yá chūn sè齿牙春色 | 形容爽朗地大笑。 | 宋·陶彀《清异录·作用》:“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笑,为齿牙春色。” |
yàn sè yào mù艳色耀目 | 颜色鲜艳,光彩耀眼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第七卷:“莫非玉羁、金勒、宝艠、花鞢、艳色耀目,香风袭人。” |
shén sè bù náo神色不挠 | 神色:神情,态度;挠:屈,弯曲。神情无所改变。 | 宋·李孜《纂异记·浮梁张令》:“庖人炙羊方熟,有黄衫者,据盘而走,仆夫连叱,神色不挠。” |
shén dòng sè fēi神动色飞 | 神:精神;色:脸色。脸上的表情极其生动焕发。 | 明·王錂《春芜记·宸游》:“妯本巫山神女,适见楚国襄王,资妾往事,遂尔神动色飞。” |
xíng yú cí sè形于辞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
xiù sè kān cān秀色堪餐 | 秀色:美女的姿容或自然的美景;堪:可;餐:吃。形容女子容貌秀丽动人或景色非常美。 | 宋·柳永《爱恩深》词:“黄花开,淡泞细香明艳,尽天与,助秀色堪餐。” |
zhèng sè lì cháo正色立朝 | 正色: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谄媚阿谀和不畏强暴的人。 |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guān xíng chá sè观形察色 | 见“观貌察色”。 | 《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观形察色,见貌之情。” |
shuǐ tiān yī sè水天一色 |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 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fēng yún biàn sè风云变色 | 风云:比喻变幻的局势。比喻局势变化大。 | 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
sè lì dǎn bó色厉胆薄 | 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
qiǎo lì míng sè巧立名色 | 见“巧立名目”。 | 明·李贽《三大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魍魉僧巧立名色,诳人钱财也。” |
gè sè rén děng各色人等 | 色:种类;人等:人们。社会上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们。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1回:“各色人等,务望各安本分,勿再稍事纷扰,自召虚惊。” |
tiān xiāng guó sè天香国色 |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 唐 李濬《松窗杂录》:“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yǎn miàn shī sè掩面失色 | 掩:遮盖。遮着脸不敢看,脸因惊恐而变色。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 |
hún cán sè chǐ魂惭色褫 | 惶愧失色,惊恐不安。 | 唐·司空图《释怨》:“二子魂惭色褫,跼听玉音。” |
chěng yán dòu sè逞妍斗色 | 形容花儿盛开,竞相逞美。 | 《红楼梦》第七九回:“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可比。” |
tán hǔ sè biàn谈虎色变 | 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 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
jí shēng lì sè疾声厉色 |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 | 明 马愈《马氏日抄 胡宗伯》:“虽盛怒,未尝疾声厉色。” |
dān dòu jiàn sè箪豆见色 | 比喻计较小利。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
miàn wú cán sè面无惭色 | 惭:羞愧。脸上没有一点羞愧的神色。 | 《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若以爱民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 |
xū héng lì sè盱衡厉色 | 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 《汉书·王莽传》:“当此之时,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 |
juàn wěi chì sè倦尾赤色 | 比喻十分困苦。 | 《诗经 周南 汝坟》:“鲂鱼赤尾。” |
gǒu mǎ shēng sè狗马声色 | 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 宋·张孝祥《宣州新建御书阁记》:“谓虽极天下之贵,而退朝燕息,从容娱乐者,独在于是,狗马声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
jí yán jù sè疾言倨色 | 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同“疾言遽色”。 | 《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辄跪于家庙之前,痛自督责,说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诲……直待兄弟号泣请罪,方才起身。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
mù mí wǔ sè目迷五色 |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guó sè tiān xiāng国色天香 | 原指牡丹花色香俱佳;后又指女子容貌出众。 | 唐 李濬《松窗杂录》:“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chén miǎn jiǔ sè沉湎酒色 | 沉湎:沉迷。沉溺于酒和女人中间。形容对于美酒和女色过于放纵,毫无节制。 | 《尚书·泰誓上》:“沉湎酒色,敢行暴虐。” |
yīng xióng běn sè英雄本色 | 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帅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闲,挫动锐气。’”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这才是英雄本色。’” |
zhōng gǔ zhī sè钟鼓之色 | 见“钟鼓之色”。 | 《管子·小问》:“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 |
chóu yán nǎn sè愁颜赧色 | 赧:羞惭脸红。面带愁容和愧色。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0回:“宋江、卢俊义出内,卸了公服檏头,上马回营,面有愁颜赧色。” |
dà jīng shī sè大惊失色 |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
yōu xíng yú sè忧形于色 | 形:表现。色:面色表情。忧愁的神色从脸上表现出来。 | 《旧唐书·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
shén fēi sè dòng神飞色动 | 神:精神;色:脸色。脸上的表情极其生动焕发。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9回:“素臣细说在外之事,说到危险处,三人魄战心惊;说到爽快处,三人神飞色动。” |
jiàn mào biàn sè监貌辨色 | 监:通“鉴”,照,察;貌:容色,外表;辨:辨别,明察;色:脸色。通过观察脸色来辨别对方的心思。形容为人机灵。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3回:“那知乌龟鸨子,是世上第一等精明不过的东西,监貌辨色,早已猜透了九分。” |
jiāng tiān yī sè江天一色 | 形容江面宽阔,水天相接。 |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biàn sè yì róng变色易容 | 变、易:改变。色、容:脸色、表情。形容惊惶失措的神情。 | 《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 |
dòu sè zhēng yán斗色争妍 | 形容花盛开,竞相逞美。 | 明·何景明《二月见梅》诗:“巡檐一笑卿相慰,斗色争妍非尔时。” |
dùn zú shī sè顿足失色 | 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成仓猝莫如所救,顿足失色。” |
xiù sè kě cān秀色可餐 | 美丽的容貌或秀丽的景色好像可以当饭吃。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或景色非常美;让人入迷忘情。 | 晋 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
xuǎn sè zhēng gē选色征歌 | 挑选美女,征召歌伎。指放荡的生活方式。亦作“选歌试舞”、“选舞征歌”。 | 清余怀《板桥杂记 雅游》:“结驷连骑,选色征歌。” |
shēng sè bìng lì声色并厉 | 声色:声音和脸色。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便从己。” |
sè shòu hún yǔ色授魂与 | 色:神色;授、与:给予。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 | 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李善注引张揖曰:“彼色来授,我魂往与接也。” |
shēng sè huò lì声色货利 | 货:指钱财;利:指私利。贪恋歌舞、女色、钱财、私利。泛指寻欢作乐和要钱等行径。 | 《尚书 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 |
xíng shū sè shòu形输色授 | 谓以举止、神态传递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悦。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无题诗》:“一日见某部某郎,不觉倾倒,形输色授,颇难自持。” |
dá rán shī sè怛然失色 | 恐惧使得人变了神色。 | 宋 苏洵《送石昌舍人北使行》:“闻千马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
gè sè gè yàng各色各样 | 犹言各式各样。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7回:“却说盛公子一派话儿,把官亲投任的人,各色各样,形容的一个详而且尽。” |
bái sè kǒng bù白色恐怖 | 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
sè sè jù quán色色俱全 | 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掌柜的招呼进内,先把那包首饰秤准分两,再拣取应用各件,色色俱全。” |
liàn jiǔ tān sè恋酒贪色 | 恋:沉迷;贪:迷恋。指沉迷于酒色和女色之中。 | 金·马钰《满庭芳·化胡了仙兄弟》:“三尸调引,六贼迷惑,自然斗乱魂魄,镇日争财竞气,恋酒贪色。” |
jīng kǒng shī sè惊恐失色 |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
shí guāng wǔ sè十光五色 | 形容景象纷繁,色彩绚丽。 | 清·归懋仪《百字令·答龚璱人公子即和原韵》词:“王台问字,料理吾乡去。海东云起,十光五色争睹。” |
zhèng róng kàng sè正容亢色 | 谓神色严肃。 |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五:“‘这就该说是‘上海的外国小姐’才对呀!’赵夫人正容亢色地说。” |
xù sè sháo guāng煦色韶光 | 谓晴暖美丽的风光。 | 宋·柳永《斗百花》词:“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 |
jīng huáng shī sè惊惶失色 |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 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
sè ruò sǐ huī色若死灰 |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
fèn rán zuò sè忿然作色 |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 | 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
cài shū zhī sè菜蔬之色 | 比喻人们在饥荒年景度日所显现的营养不良的脸色。 | 晋·潘岳《籍田鼠》:“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 |
sè yì wú shuāng色艺无双 | 色艺:容貌和技艺。姿色和技艺没有第二个人可比。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第五卷:“小旦马大保,为美臣子,色艺无双。” |
sè lì nèi rěn色厉内荏 | 色:神色;历:历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xiǎng zhèn shī sè响震失色 | 响:回声;震:响雷。像听到回声或响雷一样迅速变了脸色。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权以示群下,莫不震响失色。” |
hú xíng cài sè鹄形菜色 |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 明 卢象昇《经理崇祯十一年屯政疏》:“塞上孑遗,鹄形菜色,相从沟壑者亦比比也。” |
fú rán zuò sè怫然作色 | 怫然:愤怒的样子。脸上现出愤怒之色。 | 《庄子 天地》:“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 |
àn rán wú sè黯然无色 | 黯然:发黑的样子。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 清 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
chá yán guān sè察颜观色 | 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 | 清 唐甄《潜书 食难》:“吾老矣,岂能复俯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颜观色,以求无拂于人,吾不能也。” |
hé róng yuè sè和容悦色 | 同“和颜悦色”。 | 《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凤姐却是和容悦色,满嘴里‘好妹妹’不离口。” |
zhèng yán lì sè正言厉色 | 正:严正;厉:严厉;色:脸色。话语严正;态度严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 |
hún shè sè jǔ魂慑色沮 | 形容惊恐万状。 | 《旧唐书·忠义传·李櫈》:“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 |
bù lù shēng sè不露声色 | 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
xīn bù fù rén,miàn wú cán sè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 负:亏欠;惭:羞愧。内心没有对不起人的对方,表情也就会很坦然。 | 《新编五代史评话·唐史》:“若以爱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 |
xià qì yí sè下气怡色 | 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 | 《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
gǔ xiāng gǔ sè古香古色 | 古香:古书画散发出来的气味。古雅的色调、意趣。形容器物、书画和建筑等。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邓秀梅走进大门,步步留心地察看着这座古香古色的、气派宏伟的殿宇。” |
xíng sè cāng huáng形色仓皇 | 动作匆忙,神色慌张。 |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46回:“威无从禁止,累得声势沮丧,形色仓皇。” |
àn rán shī sè黯然失色 | 黯然:昏暗的样子;失色:失去光泽。原指心情沮丧;脸色难看。形容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有时也形容心情不好。 | 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顿使《会真》、《长恨》等篇黯然失色。” |
zhí yán zhèng sè直言正色 |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 《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
jiàn máo biàn sè鉴毛辨色 | 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同“鉴貌辨色”。 | 明 汤显祖《还魂记 道觋》:“把俺做新人嘴脸儿一寸寸鉴毛辨色,将俺那宝妆奁一件件都寓目囊箱。” |
hái nián zhù sè还年驻色 | 恢复年轻,永葆青春。 | 南朝·梁·刘孝标《山栖志》:“金盐重于素壁,玉豉贵于明珠,可以养性销痾,还年驻色。” |
huì shēng huì sè绘声绘色 |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