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耳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ěr xí mù rǎn耳习目染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
ěr rú mù jī耳濡目击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明 李东阳《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韬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
ěr páng fēng耳旁风同“耳边风”。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ěr shí zhī tán耳食之谈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
ěr gēn qīng jìng耳根清净耳边无事噪聒。指无事打扰。《圆觉经》上卷:“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sāo tóu zhuā ěr搔头抓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hōng léi guàn ěr轰雷贯耳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fǎ bù chuán liù ěr法不传六耳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话可法不传六耳。”
qīng ěr zhù mù倾耳注目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wéi shí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yáng yáng yíng ěr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论语 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xiù shǒu chōng ěr袖手充耳袖手:藏手于袖中;充耳:塞住耳朵。指不闻不问,漠然置之。清·夏燮《中西纪事·江上议款》:“既不能誓师讨贼,视其力之所能为,则当袖手充耳,姑听命于发踪指示之人。”
ěr bù páng tīng耳不旁听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锺《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锺”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ěr wén yǎn jiàn耳闻眼见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miàn hóng ěr rè面红耳热见“面红耳赤”。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yǎn ěr tōu líng掩耳偷铃同“掩耳盗钟”。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难道他掩耳偷铃,则待要见世生苗。”
yǎn ěr dùn zú撧耳顿足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wéi yǎn xiāng ěr嵬眼澒耳亦作“嵬目鸿耳”。犹言动人观听。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虚明茫茫,嵬眼澒耳,可大客旅钟鼓乐。”
zhē rén ěr mù遮人耳目玩弄手法,掩盖真相。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zhuā ěr náo sāi挝耳挠腮挝:敲击。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那李瓶儿挝耳挠腮,一头撞在地下,哭的昏过去。”
ěr mù zhòng duō耳目众多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ěr tīng xīn shòu耳听心受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náo sāi juē ěr挠腮撧耳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我这里急忙忙过六街穿三市,行行里挠腮撧耳。”
ěr mù bì sāi耳目闭塞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yǎn ěr dào zhōng掩耳盗锺见“掩耳盗钟”。
jiē ěr jiāo tóu接耳交头接耳:嘴凑近耳朵;交头:头靠着头。形容靠得很近,低声交谈。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便是那些服侍的,无不一个个接耳交头,颂扬赞赏。”
ěr lóng yǎn hēi耳聋眼黑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清 翟灏《通俗编 身体 耳聋眼黑》:“《传灯录》,百丈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chuí ěr xià shǒu垂耳下首犹俯首帖耳,形容驯服听命。宋·陈亮《酌古论·李愬》:“故虽驱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动。”
dǐng chēng yǒu ěr鼎铛有耳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tuǒ shǒu tiē ěr妥首帖耳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mǐ ěr shòu jiào弭耳受教弭耳:温驯的样子。形容非常听话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且等我收伏了这个贯索奴,作个引线,不怕那条孽龙不弭耳受教。”
huáng ěr jì shū黄耳寄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jiàn mù guì ěr贱目贵耳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huáng ěr chuán shū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gōng ěr wàng sī,guó ěr wàng jiā公耳忘私,国耳忘家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ěr wén mù lǎn耳闻目览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
mù dǔ ěr wén目睹耳闻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资治通鉴 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xǔ yóu xǐ ěr许由洗耳许由:远古时代人名。许由洗自己的耳朵,指不想当官。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yòu rú chōng ěr褎如充耳褎:常带笑容。面带笑容,塞耳不闻。《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shǔ rén ěr mù属人耳目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fù ěr shè shēng附耳射声谓传闻异辞,捕风捉影。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陵谷迁移,忘注芜没,郢书燕说,附耳射声。”
bài ěr fàn mù稗耳贩目比喻见闻浅薄的人。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此可见诸儒师资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贩目之学也。”
ěr wén mù dǔ耳闻目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fēng chuí mǎ ěr风吹马耳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克非《春潮急》二五:“我嘴皮都磨起茧巴,他都当成风吹马耳。”
ěr míng mù xuàn耳鸣目眩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8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
féi tóu pàng ěr肥头胖耳见“肥头大耳”。《何典》第八回:“识宝太师的女儿,叫做畔方小姐,生得肥头胖耳,粗手大脚。”
yōng ěr róu sāi撧耳揉腮见“撧耳挠腮”。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难开。”
ěr bìn sī mó耳鬓厮磨鬓:鬓发;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软发;厮:互相;磨:擦。头靠得很近;耳边的头发互相挨在一起。形容小儿女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情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ěr mù xīn fù耳目心腹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luàn rén ěr mù乱人耳目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
liǎng ěr sāi dòu两耳塞豆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shuāng dòu sāi ěr双豆塞耳塞:堵。两粒豆子堵塞双耳。指听不到声音。比喻不听忠告。《阴符经·注》:“双豆塞耳,不闻雷霆;一椒惊舌,不能立言。”
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捷雷不及掩耳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晋书·苻坚载记上》:“此捷济上机,所谓捷雷不及掩耳。”
bā ěr sāo sāi扒耳搔腮形容焦急而又无可奈何。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还有一个小目的,是在对于以我去年的免官为‘痛快’者,给他一个不舒服,使他恨得扒耳搔腮,忍不住露出本相。”
dāng ěr páng fēng当耳旁风见“当耳边风”。当做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对所听的话不放在心上。语出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
yǎn xíng ěr rè眼饧耳热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kǒu ěr bìng zhòng口耳并重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东汉·班固《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zhǔ yuán yǒu ěr属垣有耳有人靠着墙偷听。《诗经·小雅·小宛》:“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guò ěr qiū fēng过耳秋风刮过耳边的秋风。比喻没有任何意义的身外之物。《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mù bù rěn jiàn,ěr bù kān wén目不忍见,耳不堪闻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mù rú ěr rǎn目濡耳染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kǒu ěr zhī xué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miàn hóng ěr chì面红耳赤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hé tóu shēng ěr禾头生耳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庄稼就报废。灾年的象征唐·张鷟《朝野佥载》:“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舟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
zài rén kǒu ěr在人口耳指被人们所称道、传颂清·汪琬《答王进士书》:“相距几千百年,犹昭灼在人口耳。”
fù ěr dī yǔ附耳低语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茅盾《幻灭》:“抱素向李克走进一步,附耳低语道……”
dòng xīn hài ěr洞心骇耳形容使人震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rú léi guàn ěr如雷灌耳亦作“如雷贯耳”。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三国志平话》卷中:“‘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如雷灌耳,桥梁皆断。”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shì shí耳听是虚,眼见是实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京剧《串龙珠》第十场:“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千岁莫要屈赖好人。”
qīng ěr shì mù倾耳拭目倾耳:侧着耳朵;拭目:擦眼睛。认真听,仔细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宋·陆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
zhuā ěr róu sāi挝耳揉腮挝:敲击;揉:来回擦或搓。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二折:“挝耳揉腮,羞答答的半晌怎把头抬。”
yǎn tiào ěr rè眼跳耳热眼皮跳动,耳朵发热。指内心感到不安。《武王伐纣平话》中卷:“三日前甲申日,见此景祥,姬昌眼跳耳热,心神不安。”
rú léi guàn ěr如雷贯耳贯:穿透。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cháng mù fēi ěr长目飞耳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管仲《管子 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liǎn hóng ěr rè脸红耳热见“脸红耳赤”。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听得老太太说完了,越觉得脸红耳热,连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惹出老太太气来。’”
mǎ ěr dōng fēng马耳东风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宋 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诗:“青山自是绝世,无人谁与为容。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lài yǒu cǐ ěr赖有此耳赖:依赖、倚靠。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晋书·石勒载记》:“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ěr rú mù jí耳濡目及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guàn ěr shān qī盥耳山栖盥耳:洗耳朵。比喻隐居不仕。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jīng ěr hài mù惊耳骇目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ěr bìn sī mó耳鬓撕磨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撕:同“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顺手拉了彩云的手,耳鬓撕磨的端相的不了,不知不觉两股热泪,从眼眶中直滚下来。”
sāo tóu mō ěr搔头摸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lì lì zài ěr历历在耳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宋 陈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暂违,今焉永诀,历历在耳,言犹未绝。”
bì mù sè ěr闭目塞耳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隋书 东夷传 高丽》:“王乃坐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
wéi mù hóng ěr嵬目鸿耳见“嵬眼澒耳”。明·瞿佑《剪灯新话》序:“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dù ěr è wén杜耳恶闻塞住耳朵不愿听。《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
yǎo ěr duǒ咬耳朵指耳语。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又同管家大爷咬耳朵,说他自己不敢冒昧。”
wén méng guò ěr蚊虻过耳蚊虻:吸血的昆虫。比喻倏然已过,不足挂怀宋·张孝祥《醉蓬莱·为老人寿》词:“世故纷纭,但蚊虻过耳。”
ěr bù rěn wén耳不忍闻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ěr shí zhī lùn耳食之论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亦作“耳食之谈”、“耳食之言”、“耳食之见”、“耳食之学”。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liǎn hóng ěr chì脸红耳赤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萧殷《桃子又熟了》:“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
yǐ ěr wéi mù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东风吹马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zhē yǎn ěr mù遮掩耳目见“遮人眼目”。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miàn hóng guò ěr面红过耳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yǎn ěr dào zhōng掩耳盗钟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ěr biān zhī fēng耳边之风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玉姐听说,只当耳边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