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地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地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rú shí dì jiè如拾地芥象从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职、名位)。东汉 班固《汉书 夏侯胜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tán tiān shuō dì谈天说地天上地下;无所不谈论。形容漫无边际地谈论或指随意闲扯。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谈天说地,讲古论今。”
pán gǔ kāi tiān dì盘古开天地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明成化说唱词话·花关索出身传》:“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君。”
fèi tiān zhèn dì沸天震地形容声音极其喧腾。叶圣陶《一个朋友》:“那一对小新人面对面站着,在一阵沸天震地的拍手声里,他们俩鞠上三个大躬。”
zuān tiān rù dì钻天入地形容神通广大,很有办法。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他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
hán xiào rù dì含笑入地面带笑容而死。犹言死而无憾。《后汉书·韩韶传》:“韶曰:‘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suō dì bǔ tiān缩地补天指改造天地宇宙。比喻做非凡之事。《旧唐书 音乐志一》:“高祖缩地补天,重张区宇;反魂肉骨,再造生灵。”
hū tiān qiāng dì呼天抢地呼:呼叫;抢地:触地;撞地。指向天呼号;用头碰地。形容极端悲痛。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萧云仙呼天抢地,尽哀尽礼,治办丧事,十分尽心。”
dà dì huí chūn大地回春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2回:“阴历初三立春,当时有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之义。”
rì yuè jīng tiān,hé hǎi dài dì日月经天,河海带地日月天天经过天空,江河天天流经大地。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yān hóu yào dì咽喉要地一种军事地理形势。指军事上像咽喉一样十分要害的地方。
gōng chéng duó dì攻城夺地攻:攻打,进攻。攻打城市,掠夺土地。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7回:“那二十四员番将,又必各有跟随的番汉军士,共计当有万余人,行动与攻城夺地者何异!”
zuò dì fēn zhàng坐地分账盗贼就地瓜分赃物。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还有独自无力,四五个合做伙计,一人出名做官,其余坐地分账。”
chì dì qiān lǐ赤地千里赤:空无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面有千里之广。形容因天灾人祸而造成广大农田没有收成的惨状。《新五代史 唐庄宗纪上》:“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
rú rù wú rén zhī dì如入无人之地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形容作战勇敢,无人敢阻挡。明·归有光《备倭事略》:“彼狃于数胜,谓我不能军,往事如入无人之地;出其不意,可以得志。”
shān bēng dì tā山崩地塌见“山崩地陷”。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yào hài zhī dì要害之地要害:人体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军事上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地方。多比喻军事战略要地。亦作“要害之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凡东北一带要害之地,皆其统辖,声势强盛。”
píng dì qǐ gū dīng平地起孤丁比喻无事生非。
shēng tiān rù dì升天入地升:上升。上到天上,钻入地下。唐·白居易《长恨歌》:“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āi gǎn tiān dì哀感天地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卷一 二祖阿难尊者》:“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
dì guǎng rén xī地广人稀地域广阔;人烟稀少。东汉 班固《汉书 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jiāng hé xíng dì江河行地长江大河永远地在地上流动。比喻事情明显;无所置疑;颠扑不破。清 郑燮《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岂得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哉?”
huà dì zuò yù画地作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汉 刘向《说苑 贵德》:“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 路温舒传》引作“画地为狱”。
hū tiān yù dì呼天吁地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马介甫》:“[异史氏曰]恶乎哉!呼天吁地,忽尔披发向银床。”
tiān gāo dì xià天高地下①比喻尊卑有别。②比喻各种情势。西汉·戴圣《礼记·乐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fāng cùn zhī dì方寸之地指心。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huà dì wéi láo画地为牢牢:牢狱。在地上画圈;囚人于内;作为牢狱。后喻指仅在一定的小范围内活动。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tiān dì shén míng天地神明指上天和神灵。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7回:“童贯在马上以手加额,顶礼天地神明道:‘惭愧!脱得这场大难!’”
diāo tiān jué dì刁天决地形容大吵大闹。
hàn dì yáo tiān撼地摇天撼:摇动。使天地都抖动起来。形容力气、本领和气魄极大。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1回:“有分教,李逵施为撼地摇天手,来斗巴山跳涧虫。”
tiān chóu dì cǎn天愁地惨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xūn tiān hè dì薰天赫地薰天:气势极盛的样子;赫:显明,盛大。形容气焰炽盛。唐·张九龄《南阳道中》诗:“兹邦称贵近,与世尝薰赫。”
jiǔ dì huā tiān酒地花天形容吃喝嫖赌、荒淫腐化的生活。清·张春帆《宦海》第11回:“当着那一面柳州失守、王观察捐躯致命之时,正是这一边风月珠江木大人酒地花天之际。”
ān shēn zhī dì安身之地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jú tiān shuò dì焮天铄地形容火势炽盛。唐·王维《京兆尹张公德政碑》:“火燎将至,焮天铄地。”
bié yǒu tiān dì别有天地天地:风格或境界。另外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等引人入胜。唐 李白诗《答山中人》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tiān fān dì fù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覆:翻过来。唐 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dǐng tiān lì dì顶天立地头顶云天;脚踩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也形容敢作敢为;光明磊落。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育王裕禅师法嗣 道场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肩横榔栗,到处行脚。”
tiān yá dì jiǎo天涯地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阴谋诡计 面无由,但以情企。”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宋 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xíng shèng zhī dì形胜之地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指地势优越的区域唐·李世民《册高士廉改封申国公文》:“形胜之地,允属勋贤。”
hōng tiān liè dì轰天烈地轰动天地。形容声响猛烈或声名巨大。清·讴歌变俗人《经国美谈·奉使宴宾》:“好似千斤炮药,等着导火线,就要发作,是轰天烈地了。”
dì bēng shān cuī地崩山摧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唐 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tiān bēng dì jiě天崩地解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同“天崩地坼”。清·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
xiū wén dì xià修文地下修文:修明文教。指文人死亡。唐·杜甫《哭李常侍郎》诗:“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
yǐn tiān dòng dì殷天动地殷:震动。震天动地,形容声音很大。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车骑雷起,殷天动地。”
lián tiān zā dì连天匝地形容规模大,数量多。明·屠隆《彩毫记·归隐山泉》:“那管他翻云覆雨把冤家构,连天匝地兵戈斗,真个是一往冥鸿不可求。”
yún jiē yuè dì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yǐ zhuī cì dì以锥刺地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pán tiān jì dì蟠天际地蟠:遍及;际:到。指从天到地无所不在。形容气势博大。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
jiǎo bù diǎn dì脚不点地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脚尖都未着地。《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两个厮赶着一路正行,行不到三二里田地,只见后面两个人脚不点地赶上前来。”
shān bēng dì liè山崩地裂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tiān yáo dì dòng天摇地动仿佛天快要塌下来;地将要陷下去似的。形容声势或威力强大的变化。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43回:“这场大战,真个是天摇地动,日色无光。”
yī xí zhī dì一席之地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旧唐书 后妃传上》:“妇人智识不远,有忤盛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于外哉!”
hàn tiān zhèn dì撼天震地撼:摇动;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 河水》:“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sǎo dì wú yú扫地无余同“扫地俱尽”。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笨秀才文》:“百王之敝,齐李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dì píng tiān chéng地平天成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尚书 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wú dì zì chǔ无地自处犹无地自容。《宋书·刘堪传》:“合门惭惧,无地自处。”
jí tiān pán dì极天蟠地谓充塞天地之间。语本《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语出《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zuò dì fēn zāng坐地分脏原指盗贼就地瓜分偷盗来的脏物。现多指匪首窝主自己不动手而坐在家里分取同伙偷盗来的财物。
bù mù zhī dì不牧之地牧:放牧牲畜。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dé pèi tiān dì德配天地谓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
tiān hán dì dòng天寒地冻天气非常寒冷;大地到处结冰。宋 王十朋《南州春色》词:“莫恨东风吹不到,著意挽春回,一任天寒地冻,南枝香动。”
jiù dì zhèng fǎ就地正法在犯罪的当地执行死刑。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一个就地正法。”
wū tiān hēi dì乌天黑地犹言昏天黑地。比喻社会黑暗。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这等乌天黑地,去那里敲门打户,惊觉他,他又要遁了去。”
màn shān biàn dì漫天遍地满山遍野,形容众多而密集。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88回:“我上高阜处观望辽兵,其势浩大,漫天遍地而来。”
pǔ tiān zā dì普天匝地满天遍地,普天下。元·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百尺竿头更移步,普天匝地生清风。”
hú zhōng tiān dì壶中天地指道家的生活。元 刘秉忠《永遇乐》词:“壶中天地,目前今古,今日还明日。”
fān tiān zuò dì翻天作地犹言翻天覆地。形容闹得很凶。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李雄见打得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闹将起来。”
wú dì zì róng无地自容容:容纳;容身。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敦煌变文集 降魔变文》:“外道无地自容,四众一时唱快处。”
yīn cáo dì fǔ阴曹地府按迷信的说法;指人死后所在的地方。清 李绿园《歧路灯》:“我到咱家,不能发送爷爷入土,不能伺候奶奶,倒叫我奶奶伺候我,且了自己爹娘。这个不孝,就是阴曹地府下,也自心不安。”
zhù tiān tà dì柱天踏地指顶天立地的事物。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若尽得这道理,方成个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负此生。”
tuò dì chéng wén唾地成文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zuò dì fēn zāng坐地分赃赃:赃物。就地瓜分赃物。头目坐地分取赃物。《品花宝鉴》第23回:“他便坐地分赃,是要陋规的。”
xiān tiān jiē dì掀天揭地可以撼动天地。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宋 辛斆《<寇忠愍诗集>后序》:“莱公两朝大臣,勋业之盛,掀天揭地。”
chuàng dì hū tiān怆地呼天怆:悲伤,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又延两日,夫妻相继而亡,二子怆地呼天,号啕痛哭,恨不得以身代替。”
zhì dì zuò jīn shí shēng掷地作金石声比喻文章词藻优美,声调铿锵。《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tuō tiān sǎo dì拖天扫地形容衣服过长。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穿的那衣服拖天扫地的,一脚踹着,不险些儿绊倒了。”
bá dì yáo shān拔地摇山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明 郭勋《英烈传》第49回:“乌龙镇上驻不得赤龙舟,搅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摇山。”
tiān gāo dì yuǎn天高地远形容极其高远。比喻差距特别大。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今可去觅鸾胶续断弦,遮莫你上碧霄下黄泉,赤紧的天高地远。”
yīn dì zhì yí因地制宜因:随顺;制:制定;规定;宜:适当;合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zì liú dì自留地在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后留给农民个人经营的少量土地。比喻自己的私人空间。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5)社员的自留地应有多少;(6)社员的成份问题;等等。”
gāng cháng sǎo dì纲常扫地纲常:三纲五常;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指纲纪、人伦等封建伦理道德破坏无余。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史臣有《仇牧赞》云:‘世降道斁,纲常扫地。堂帘不隔,君臣交戏。’”
tiān jīng dì wěi天经地纬①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指天地间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道理。②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chuí xiōng tà dì槌胸蹋地捶胸顿足。表示极度悲痛或悔恨。清·金人瑞《青溪行》:“蓦逢老妪犹相识,槌胸蹋地说青溪。”
jiǔ tiān jiǔ dì九天九地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后比喻两者相差极远。《孙子 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bù qī dì xià不欺地下地下:黄泉之下。指人刚正不阿,坚持原则。
fǔ shí dì jiè俯拾地芥象低头拾一根小草那样。比喻容易得到或容易成功。《汉书·夏侯胜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犹俯拾地芥耳。”
huá dì wéi láo划地为牢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以“划地为牢”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回:“古人划地为牢,他将棍子划了圈儿,强似划地为牢,假如有虎狼妖兽来时,如何挡得他住?”
róng xī zhī dì容膝之地形容居室的狭窄。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
hàn tiān dòng dì撼天动地天地受到震动。形容声势浩大。陈忠实《白鹿原》第29章:“先生,你的宣言委实是撼天动地。”
sǎo tián guā dì扫田刮地扫:清除;刮:用锋刃手削。指干零杂农活。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我宁可与你家担水运浆,扫田刮地,做个佣工。”
zhì dì zhī cái掷地之材指能写出文辞优美、声调铿锵的好文章的人才。宋·王禹偁《重修北岳庙碑奉敕撰并序》:“惭非掷地之材,有玷他山之石。”
màn tiān chè dì漫天彻地漫:满;彻:透。满山遍野,形容众多而密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风,漫天彻地。”
cuò yán wú dì措颜无地措:安放;颜:脸,面子。脸没地方搁。形容极为惭愧羞愧。明·陈汝元《金莲记·释愤》:“逐臣吹毛洗垢,自知积罪如山;学士排难解纷,反使措颜无地。”
gǎn tiān dòng dì感天动地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义柔禅师》:“诸佛出世,说法度人,感天动地;和尚出世,有何详瑞?”
zhèn tiān hài dì震天骇地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晋书·孙楚传》:“烟尘俱起,震天骇地。”
yī bù yè dì衣不曳地曳:拖。衣服不拖在地上。形容生活俭朴。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著布蔽膝,见者以为童仆,使人问乃知其夫人。”
màn tiān zā dì漫天匝地铺天盖地。宋·范成大《雪复大作六言》:“遥想漫天匝地,近听穿幔鸣窗。”
bá dì yǐ tiān拔地倚天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唐 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譬玉川子《月蚀诗》、杨司城《华山赋》、韩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