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ì huǎn zé yuán事缓则圆 | 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 清 俞万春《荡寇志》:“看来此事,事宽则圆,急难成效。” |
xún shì shēng fēi寻事生非 | 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制造纠纷。 | 艾芜《乌鸦之歌》:“现在他也只有忍了,人家往往要来寻事生非,正愁找不着漏洞哩。” |
hǎo shì duō qiān好事多悭 | 犹言好事多磨。 | 元·贯云石《一枝花·离闷》套曲:“常言道好事多悭,陡恁的千难万难。” |
yī rén zuò shì yī rén dāng一人做事一人当 | 当:承担。一个人做出的事情自己承担责任。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2回:“常言道:‘一人做事一人当。’岂敢连累父母?” |
jí shì qióng lǐ即事穷理 | 谓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 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
shì wú dà xiǎo事无大小 | 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 《文选 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 |
rén shì bù xǐng人事不醒 | 见“人事不省”。 | 杨朔《晚凉天》:“有一位同志,是渔船救起来的,三天三夜人事不醒。” |
dà shì qù yǐ大事去矣 | 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政权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
shì kuǎn zé yuán事款则圆 | 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事款则圆,你且住啼哭,休得叫骂。”又第二十五回:“你老人家不要著急,这可是急不来的事,事款则圆。” |
mǐn yú shì,shèn yú yán敏于事,慎于言 | 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 《论语 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shì shēng zhǒu yè事生肘腋 | 肘腋:胳肢窝。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 | 《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
bù dǒng rén shì不懂人事 | 不懂得为人处世。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54回:“他是久膺疆寄的正神,反说不懂人事。” |
bù jīng yī shì,bù zhǎng yī zhì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 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 |
wàn shì hēng tōng万事亨通 | 一切事情都很顺利。亨:顺利;通:通畅。 | 清 李绿园《歧路灯》:“那孔方兄运出万事亨通的本领,先治了关格之症。” |
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 形容无耻到极点。 | 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
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胜败乃兵家常事 |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 清 洪昇《长生殿 贿权》:“我想胜败乃兵家常事,临阵偶然失利,情有可原。” |
bǎi shì wú chéng百事无成 | 犹言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没成功。 | 唐 刘禹锡《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诗:“更将何面上春台,百事无成老又催。” |
yí luò shì shì遗落世事 | 谓遗忘弃置世俗之事。 | 《晋书·阮籍传》:“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
shì chū yì wài事出意外 | 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事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3回:“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 |
hǎo xīn bàn huài shì好心办坏事 | 一片好心去为人做事,结果适得其反。 | 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他倒是想帮忙,却好心坏事,碍了余鱼同的手脚。” |
bù xǐng rén shì不省人事 | 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陷入昏迷状态。有时也指不懂人情世理。 | 《明史 艾穆传》:“穆遣戍凉州,创重不省人事,既而复苏,遂诣戍所。” |
shì shí shèng yú xióng biàn事实胜于雄辩 | 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 鲁迅《<热风>题记》:“现在拟态的制服早已破碎,显出自身的本相来了,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
shì bù guò sān事不过三 | 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
wàn shì jù xiū万事俱休 | 休:罢休,完结。一切都完了。形容悲观失望到极点。 | 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二折:“昨日春今日秋,过中年万事俱休,空枉了堆金北斗。” |
xiān yōu shì zhě hòu lè,xiān ào shì zhě hòu yōu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 先为事业而忧虑,后来就为事业的成功而安乐;事业未成先骄傲,后来就会为事业而忧虑。 | 汉·刘向《说苑·谈丛》:“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
qián chén yǐng shì前尘影事 | 谓往事。 | 田汉《影事追怀录·引言》:“中国文人谈到往事喜欢叫它‘前尘影事’,意思是这些事像影子似的过去了。” |
bù shí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 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 | 宋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
lǐ qū shì qióng理屈事穷 | 理:理亏;穷:尽。道理上被压服,事情已到了山穷水尽。 | 南朝·宋·何承天《奏劾博士顾雅等》:“既被摧摄,二三日甫输帖,虽理屈事穷,犹闻义耻服。” |
shì bàn gōng bèi事半功倍 | 使用一半的力却收到成倍的效果。形容费力少;收效大。功:功效。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yù shì fēng shēng遇事风生 | 形容遇到事情进行处理像风一样迅速 | 东汉·班固《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
zào yán shēng shì造言生事 | 捏造虚言以挑起事端。 | 《孟子·万章上》:“好事者为之也。”宋·朱熹集注:“好事,谓喜造言生事之人也。”清·张南庄《何典》第二回:“只消说他造言生事,顶名告他一状,不怕不拿大锭大帛出来买静求安。” |
wán shì dà jí完事大吉 | 指事情结束了,或东西完蛋了(多含贬义)。 | 庐隐《东京小品》:“用肥皂乱擦了一遍,又跳到池子里洗了洗,就算完事大吉。” |
yì shì yí wén轶事遗闻 |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 刘师培《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故单辞只义,轶事遗闻,咸笔之于书,以冀流传久远。” |
yī shì wú chéng一事无成 | 连一样事情都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 唐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
sān bēi hé wàn shì三杯和万事 | 和:缓和。指饮酒可以解脱愁闷消除烦恼 |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
rě shì zhāo fēi惹事招非 | 引起麻烦之事。同“惹是招非”。 | 元 无名氏《东平府》第一折:“哎,徐宁紧紧相随,生怕俺不遵依,向城中惹事招非。” |
chǒu shì wài yáng丑事外扬 | 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处传扬。 | |
fū yǎn liǎo shì敷衍了事 | 敷衍:将就应付;不认真。了:了结。将就应付地把事办了。指做事不认真;缺乏责任心。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不但上宪跟前兄弟无以交代,就连着老哥们也不好看,好像我们敷衍了事,不肯出力似的。” |
shì bù guān jǐ,gāo gāo guà q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 莆仙戏《父子恨》:“古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yí shì wú gōng,yí xíng wú míng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 疑:疑虑。行动有疑虑就不会成功,做事有疑虑就没有效果。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
zào bàng shēng shì造谤生事 | 谤:诽谤。假造诽谤他人的言语以挑起事端。 | 《清史稿·王恕传》:“若告贷银米以给口食,则必计其能还而后之,狡黯之流遂谓官有偏私,不免造谤生事。” |
shì zài rén wéi事在人为 |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
cǎo cǎo liǎo shì草草了事 | 草草:草率;马虎;了:了结;结束。草率地把事结束了。也作“草率了事”、“草草完事”。 | 明 李贽《答焦漪园书》:“为友人写《心经》毕,尚余一幅,遂续墨而填之,以还其人。皆草草了事,欲以自娱。” |
guài shì duō duō怪事咄咄 | 同“咄咄怪事”。 | |
huài rén huài shì坏人坏事 | 有害于社会的人或事。 | 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不了解县区乡三级干部中存在着许多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 |
duō duō guài shì咄咄怪事 | 咄咄:表示惊讶的声音。使人惊讶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yì wén qù shì逸闻趣事 | 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 语出《四库全书总目 地理三 武林旧事》:“此十卷本,乃从毛氏汲古阁元版传钞,首尾完具,其间逸闻轶事,皆可以备考稽。” |
wú shì shēng shì无事生事 | 犹言无事生非。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 明·李贽《读<金滕>》:“无风扬波,无事生事。” |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é wài zhǔ shì额外主事 | 明清时为各部司员的低级官吏。一般由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赏赐。 | |
rě shì shēng fēi惹事生非 | 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如今再说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
shì yǔ yuán wéi事与原违 |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 |
bǎo shí zhōng rì,wú suǒ shì sh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 饱:吃足;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干。 |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九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地主阶级,品质却是最恶劣的。” |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世上无难事 | 天下没有难事。 | 宋 陈元靓《事林广记》第九卷:“世上无难事,人心自不坚。” |
mǐn miǎn cóng shì黾勉从事 | 黾勉:努力。努力工作。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
chūn shì lán shān春事阑珊 | 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 元·方伯成《端正好·忆别》套曲:“柳絮绵花飘瓣,又一番春事阑珊。” |
jiā hé wàn shì xīng家和万事兴 | 家庭和睦才能做任何事情都能兴旺。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7回:“大凡一家人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何况媳妇又没犯甚么事!” |
dōng chuāng shì fàn东窗事犯 | 见“东窗事发”。 |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
míng rén bù zuò àn shì明人不作暗事 | 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9回:“这伙计既到上海之后,心想不要把他冒冒失失的一告,他其中怕别有因由。而且明人不作暗事。” |
xù jiǔ zī shì酗酒滋事 | 喝醉酒寻衅生事者。 | |
miǎn yán shì chóu腼颜事仇 | 谓不知羞耻地为仇敌做事。 | |
hào guǎn xián shì好管闲事 | 对别人的事表现出不应有的好奇。 | 茅盾《谈月亮》:“什么都是我好管闲事闹出来的。” |
bǐ lèi cóng shì比类从事 | 比:比照。其它类似的情况按照这种精神办理。 | 《汉书·文帝纪》:“它不在令者中,皆以此令比类从事。” |
yì wén suǒ shì逸闻琐事 | 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 语出《四库全书总目 地理三 武林旧事》:“此十卷本,乃从毛氏汲古阁元版传钞,首尾完具,其间逸闻轶事,皆可以备考稽。” |
shì yǐ mì chéng事以密成 | 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 《韩非子·说难》:“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38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既来至此,焉有怯进之理?” |
zhǒng shì zēng huá踵事增华 | 踵:追随,继续。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 | 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zī shì tǐ dà兹事体大 | 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 东汉 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
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 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
píng shēng mò zuò kuī xīn shì,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píng shēng bù zuò kuī xīn shì,yè bàn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鲁迅《天花的蔷薇》:“‘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乙校不自心虚,怎能给恐吓呢?” |
shì yú yuàn wéi事与愿违 |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 三国 魏 稽康《幽愤》诗:“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
lǜ shì duō zǎo虑事多暗 | 考虑事情不明。 | |
jiàn shì shēng fēng见事生风 | 形容遇到事情,兴风作浪。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第少年喜事,每捕风捉影,见事生风。” |
shì zài bì xíng事在必行 | 事情非做不可。 | 宋·苏轼《东坡志林·养生说》:“如孙武令,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
qíng suí shì qiān情随事迁 | 情:心情、感情;迁:变化。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变化。 | 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zuò shī shì jī坐失事机 | 同“坐失机宜”。 | 王闿运《丁锐义传》:“坐失事机,谁执其咎。” |
duàn shì yǐ lǐ断事以理 | 断:判断;理:道理。根据道理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 | 春秋·齐·管仲《管子·版法解》:“陈义设法,断事以理。” |
xīn xiǎng shì chéng心想事成 | 意指“心里想到的,都能成功”。该词多用于祝福语,是中性词。 | |
yī shēn zuò shì yī shēn dāng一身作事一身当 | 一个人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敢于承担责任。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2回:“我恨他为什么这样胆小,一身作事一身当,为什么要逃。就是他一辈子不来了,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 |
tōng gōng yì shì通工易事 | 见“通功易事”。 | 清·魏源《默觚·治篇》:“车马之驰驱,衣裳之曳娄,酒食鼓瑟之愉乐,皆巨室与贫民所以通工易事,泽及三族。” |
yì shì rì chéng议事日程 | 议事:讨论或办理事情;日程:日程表;计划好的按日安排的工作进程表;这里指安排好的日期。在计划之内的讨论、办理事情的日期。 |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建立根据地的任务,放在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把它作为战略任务执行起来。” |
móu shì zài rén,chéng shì zài tiān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
yán tīng shì xíng言听事行 | 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 《韩非子·说疑》:“言听事行,则如师徒之势。” |
cāo qiē cóng shì操切从事 | 操:做。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功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 |
móu shì zài rén谋事在人 | 谋:谋划;安排。计划安排事情是属于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
hǎo shì duō mó好事多磨 | 磨:艰难、障碍。指好的事情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要经历许多波折。也指真挚的爱情经常经历曲折。 | 宋 晁端礼《安公子》:“是即是,从来好事多磨难。” |
qū qū xiǎo shì区区小事 | 〖释义〗区区:小,少。形容很小很少的小事。 | 《左传 襄公十七年》:“宋国区区。” |
yí shì wú gōng疑事无功 |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 战国·卫·商鞅《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
yù shì chè zhǒu遇事掣肘 | 掣肘:拉胳膊肘,指受牵制。一遇到事情就加以牵制。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后来被贾总办晓得了,反说他有意霸持,遇事掣肘。” |
zāo shì zhì yí遭事制宜 | 犹言因事制宜。 |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世俗岁殊,时变日化,遭事制宜,因时而移,旧之非者,何可放焉!” |
gài guān shì yǐ盖棺事已 | 盖:遮盖;已:停止。人死了,事情才算完结。泛指终身坚持或追求某种事业。 |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
zhōng shēn dà shì终身大事 | 终:从开始到末了。关系到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男女婚嫁而言。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一时间凭着两局赌赛,偶尔亏输,便要认起真来,草草送了终身大事,岂不可羞!这事断然不可!” |
duō yī shì bù rú shěng yī shì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红楼梦》第四五回:“你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
dà shì pū zhāng大事铺张 | 指对场面特别安排,过于讲究,以显示自己的阔绰。多用于婚丧大事。 | |
xīn rén xīn shì新人新事 | 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 老舍《剧本习作的一些经验》:“全国各处的工厂里、农村里、部队里、学校里、商店里、家庭里都有新人新事出现吗?” |
xū yìng gù shì虚应故事 | 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 明 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无有敢肆欺于圣鉴之所不及而虚应故事者矣。” |
fǔ shí gǎn shì抚时感事 | 谓感念时事,伤怀往事。 | 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故尝读孔北海与魏武帝及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彼其抚时感事,慷慨自数其齿,其言激壮,有足悲者。” |
xiù cái bù chū mén,ér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 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 鲁迅《谚语》:“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 |
xún shì kǎo yán询事考言 | 询:查询;考:考核。查询、考核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后多指对官员的考核。 | 《尚书·尧典》:“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