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ī mín tóng sú一民同俗 |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 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bài sú shāng fēng败俗伤风 |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 参见“败俗伤化”。 |
mín chún sú hòu民淳俗厚 | 民风质朴敦厚。 | 明·宋濂《敦睦堂记》:“海东之邑,闻有民淳俗厚如邹、鲁,必张氏之化也欤!” |
jiǎn ào jué sú简傲绝俗 | 指高傲而超越世俗。 | 清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三:“亡友文小勇有句云:‘人谁从问字,风不可开门。’于江西宗派体中自居胜地,而其荒凉寒苦之状,简傲绝俗之致,亦概可见矣。” |
bù sēng bù sú不僧不俗 | 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张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时没眼色,配着个不僧不俗如醉如痴蠢物,岂不误了终身?” |
tōng sú yì dǒng通俗易懂 | 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 | 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这十六个字,通俗易懂。” |
wéi shí jué sú违时绝俗 |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
fēng sú rén qíng风俗人情 |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 唐 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
guān fēng chá sú观风察俗 | 观察国风民俗。 | 唐·刘知幾《史通·载文》:“其理谠而切,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
sú yàn kǒu bēi俗谚口碑 | 俗:通俗。谚:谚语。口碑:指流传的口头俗语。广泛流传的通俗的谚语和俗语。 | |
gǎi sú qiān fēng改俗迁风 | 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 《梁书·何胤传》:“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 |
sú xià wén zì俗下文字 |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 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 |
chāo rán jué sú超然绝俗 |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 | 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 |
jiāo fēng bó sú浇风薄俗 | 指社会风气轻浮庸俗。 | 唐 陈黯《辩谋》:“得之则逸身丰家,不得则嫉时怨命,噫,此真浇风薄俗者之心也。” |
sú bù kān nài俗不堪耐 | 俗:庸俗;堪:可;耐:忍受。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 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但这种俗不堪耐的广告对于我也觉得有几份依依欲动的神气了。” |
jū sú shǒu cháng拘俗守常 | 指受世俗平庸见解的束缚。 | 晋 葛洪《抱朴子 论仙》:“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间不见仙人,便云天下必有此事。” |
sú bù kě nài俗不可耐 | 庸俗得使人受不了。俗:庸俗;耐:忍受。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
fán fū sú zǐ凡夫俗子 | 泛指平庸的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 |
cóng sú fú chén从俗浮沉 | 顺着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够随着世俗或时势的变化而变化。 | 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感。 |
sú bù kě yī俗不可医 | 俗气已深,不可救药。 |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yí shì jué sú遗世绝俗 |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cóng sú jiù jiǎ从俗就简 | 依照通俗的做法,以求简易。 | 宋 周辉《清波别志》卷下:“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简帖,必旋检本,模仿笔画,从俗就简。 |
gāo jié mài sú高节迈俗 | 迈:超逸。指志节高超脱俗。 | 《晋书·江统传》:“惇字思悛,孝友淳粹,高节迈俗。” |
yì sú yí fēng易俗移风 | 改变习俗,转移风气。 | 晋·常璩《华阳国志·梓童士女》:“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 |
chāo sú jué wù逴俗绝物 | 犹言超世绝俗。 | 清·周亮工《书影》第五卷:“吾无务为逴俗绝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趋向。” |
chāo sú jué shì超俗绝世 | 谓超出世俗,无人可比。 | 汉·赵壹《非草书》:“夫杜崔张之,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 |
gé fēng yì sú革风易俗 | 改变风气和习俗。 | |
jīng shì hài sú惊世骇俗 |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 明 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
jīng shì jué sú惊世绝俗 | 谓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 | 宋·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公之所为,必将惊世绝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胆裂。” |
fèn shí jí sú愤时嫉俗 | 愤:愤恨,不满;嫉:憎恶,仇恨;俗:世俗。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 清·朱彝尊《王礼部诗序》:“十余年来,所交之士皆幽忧失志之士,诵其歌诗,往往愤时嫉俗,多离骚变雅之体。” |
mǐn shí bìng sú悯时病俗 | 指忧虑时俗。 | 宋 曾巩《答李讼书》:“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
fēng yí sú biàn风移俗变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周书·儒林传序》:“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
kuāng sú jì shí匡俗济时 |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 《宋书 明帝纪》:“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谋直献,匡俗济时,咸切事陈奏,无或依隐。” |
bù tóng liú sú不同流俗 | 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 《礼记 射义》:“不从流俗。 |
jiù shí lì sú救时厉俗 | 匡救时弊,纠正风气。 |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先秦学者生当乱世,目击民艰,其立论大率以救时厉俗为主。” |
wèi néng miǎn sú未能免俗 | 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
yǎ sú gòng shǎng雅俗共赏 | 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 | 明 孙仁儒《东郭记 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
jū wén qiān sú拘文牵俗 | 拘:拘束;牵:牵制,束缚。受到繁文陋俗的束缚。 |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踟,拘文牵俗,修诵习传,当世取悦云尔哉!” |
jué chén bá sú绝尘拔俗 | 绝尘:冠绝尘世;拔俗:不同凡俗。超出尘世,不同凡俗。 | 宋·杨万里《朝请大夫将作少监赵公行状》:“有绝尘拔俗之逸韵,其文尤长于论事。” |
fàn fū sú zǐ贩夫俗子 | 贩夫:指贩卖货物的小商人。泛指商贩等下层平民。 | 明 顾大典《青衫记 茶客娶兴》:“况且刘员外是个为客的人,贩夫俗子,教我怎生伴着他。” |
bái dīng sú kè白丁俗客 |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 明 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
jī xí chéng sú积习成俗 | 一种做法反复多次实施就成了习俗。 | 晋 申绍《上疏陈时务》:“宰相侯王,迭以侈丽相尚,风靡之化,积习成俗,卧薪之谕,未足甚焉。” |
jiǎo shì biàn sú矫世变俗 | 指纠正和改变不良的世风民俗。 | 《宋史 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
rǎn fēng xí sú染风习俗 | 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 《云笈七签》卷五六:“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惟万数。” |
shāng fēng bài sú伤风败俗 | 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 《魏书 游明根传附肇》:“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 |
xí sú yí rén习俗移人 | 指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
biàn fēng gǎi sú变风改俗 |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 汉 王符《潜力夫 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者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 |
jiǎo guó gé sú矫国革俗 |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 | 《战国策 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
qīng jǔ jué sú轻举绝俗 | 犹言避世隐居。 | 《晋书·贺循传》:“或有遐栖高蹈,轻举绝俗,逍遥养和,恬神自足,斯盖道隆人逸,势使其然。” |
rù guó wèn sú入国问俗 |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wéi shì yì sú违世异俗 | 同“违时绝俗”。 | 《宣和书谱·宣召纪》:“米芾性好洁,世号‘水淫’,违世异俗,每与物迕,人又名米颠。” |
huà mín yì sú化民易俗 |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而远者怀之。” |
ē shì mèi sú阿世媚俗 | 阿世:迎合世俗。曲意迎合当时社会的陈规陋俗。 | 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如其《民政》一书,谓有人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于人群。” |
shāng jiào bài sú伤教败俗 | 见“伤化败俗”。 | 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
yí shì yuè sú遗世越俗 | 超脱世俗。 | 三国·魏·曹植《七启》:“亦将有才人妙妓,遗世越俗,扬《北里》之流声,绍《阳阿》之妙曲。” |
shùn shí suí sú顺时随俗 | 顺应时势,随从习俗。 | 《陈书·姚察传》:“察乃博引经籍,独违群议……其不顺时随俗,皆此类也。” |
shù sú lì huà树俗立化 | 树立风俗教化。 | 《鹖冠子·王鈇》:“世莫不言树俗立化,彼独河道之行以至于此?” |
dùn shì lí sú遁世离俗 |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 《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
gāo qíng mài sú高情迈俗 | 迈:超过,超逸。情致高雅脱俗。 |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唐》:“野逸不群,高情迈俗,张藻之亚也。” |
yī biǎo fēi sú一表非俗 |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他生在无忧愁太平时务,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 |
jiàng xīn shùn sú降心顺俗 | 降低心志,随顺流俗。 |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 |
jué guó shū sú绝国殊俗 | 绝国:异国。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 | 《文子·精诚》:“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旨,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见之也。” |
bù luò sú tào不落俗套 | 落:停留,定正。不因袭陈旧的格式。 | 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学习写点评论性质的文章,给自己立两个标准。一个是独立思考,另一个是不落俗套。” |
huǐ fēng bài sú毁风败俗 | 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 | 《晋书 刘毅传》:“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
jiǎo guó gēng sú矫国更俗 |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同“矫国革俗”。 | 《战国策 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作“矫国更俗”。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
dá shì bá sú达士拔俗 | 达士:达观的人;拔俗:不同凡俗。达观的人总是超凡脱俗。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 |
kuāng shí jì sú匡时济俗 |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 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汉征极谏而文学稍进,匡时济俗,罔不率繇。” |
yí sú jué chén遗俗绝尘 | 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 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 |
dūn shì lì sú敦世厉俗 | 使民俗敦厚,世风振兴。 | 宋 苏轼《御试制科策》:“欲兴利除害,则无其人,欲敦世厉俗,则无其具。” |
yáng qīng lì sú扬清厉俗 | 发扬清操,激励世俗。 | 《梁书·处士传·诸葛璩》:“璩安贫守道,悦《礼》敦《诗》,未尝投刺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简退,可以扬清厉俗。” |
xiāng xí chéng sú相习成俗 | 习:习惯于。相互因袭,而形成一种习俗。 |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今虽至愚人,悖戾恣睢,其处断一事,责诘一人,莫不辄曰理者,自宋以来,始相习成俗。” |
cūn jīn sú gǔ村筋俗骨 | 村:粗俗;俗:庸俗。形容人品粗俗不堪。 | 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四折:“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这才是村筋俗骨下场头。” |
yí fēng yú sú遗风余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 汉 贾谊《治安策》:“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
xí fēi chéng sú习非成俗 | 指习惯于不好的东西而成风尚。 | 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杯觞路酌,弦歌行奏,转相高尚,习非成俗。” |
yì zhèng shū sú异政殊俗 | 异政:不同的政教;殊俗:不同的风俗。指偏离正道的正教会风俗。 | 《诗经》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
jī tān lì sú激贪厉俗 | 谓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 | 《梁书·萧颖达传》:“在于布衣,穷居介然之行,尚可以激贪厉俗,惇此薄夫。” |
suí xiāng rù sú随乡入俗 | 见“随乡入乡”。 | 明·汤显祖《邯郸记·望幸》:“则怕珍羞不齐,老皇帝也只得随乡入俗了。” |
rù bāng wèn sú入邦问俗 | 见“入国问俗”。 | 叶圣陶《席间》:“‘入邦问俗,古之道也。’主人唱着古人的调子。” |
jiǎo shì lì sú矫世厉俗 | 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 | 明 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矫世厉俗、捐私奉公、崭崖狷洁之行,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 |
cū sú zhī bèi粗俗之辈 | 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 |
mín qíng tǔ sú民情土俗 | 一地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 | 清·恽敬《与福子申》:“顺德近接省会,民情土俗,仁弟必一一措置得宜。” |
shì sú zhī jiàn世俗之见 | 世人的庸俗见解。 | |
zuò zhèn yǎ sú坐镇雅俗 | 坐镇:安坐而以德威服人;雅俗:文雅和粗俗。安坐而可以威服风雅之士或流俗之人。 | 南朝·梁·任乧《为萧扬州荐士表》:“暕坐镇雅俗。弘益已多。” |
qí fēng yì sú奇风异俗 | 奇特的习惯和风俗。 | 郭沫若《苏联纪行·七月十二日》:“街头每见奇风异俗。每有女子头顶一件大罩袍,脸前垂一黑色厚纱幔。” |
wéi shì jué sú违世绝俗 | 同“违时绝俗”。 | 宋·陈师道《上苏公书》:“谢公江海之士,违世绝俗乃其常耳。” |
wéi shì guāi sú违世乖俗 | 同“违时绝俗”。 | 清·管同《饿乡记》:“故非违世乖俗,廉耻礼义之士,不得至是乡。” |
yàn měi jué sú艳美绝俗 | 绝俗:远超过寻常。形容女子相貌明艳美丽,远远超过一般人。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一日,生于隘巷中,见一女郎,艳美绝俗,从以小鬟,仅六七岁。” |
qiān fēng yí sú迁风移俗 | 犹言移风易俗。 | 《孔子家语·六本》:“择君所以求仕,择方所以修道;迁风移俗者嗜欲移性,可不慎乎?” |
yí fēng gé sú移风革俗 |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 《魏书 高闾传》:“移风革俗,天保载定。” |
fù sú zhī lèi负俗之累 | 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 |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 |
yí fēng yì sú移风易俗 | 移、易:改变;俗:长期积累、沿袭下来的民俗习惯等的总和。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xǐng sú guān fēng省俗观风 | 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 | 《隋书·炀帝纪》:“省俗观风,爰届幽朔。” |
fēi dùn lí sú飞遁离俗 | 飞遁:指隐退。指隐退而远离尘俗。 | 三国 魏 曹植《七启》:“隐居大荒之庭,飞遁离俗。” |
fēng yí sú yì风移俗易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汉·班固《答宾戏》:“因势合变,遇时之容,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
yí fēng zhèn sú移风振俗 | 改变风气,振兴习俗。 | 《新唐书 刘祥道传》:“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 |
liú fēng yú sú流风余俗 | 指遗留的风气、习俗。 | 宋·王安石《虔州学记》:“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风余俗,咏叹之不息,凡以此也。” |
wéi xiāng fù sú违乡负俗 | 离别家乡,违背世俗。 | 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昔苏季、张仪违乡负俗,尚复招三方以事赵,请六国以尊秦。” |
rù jìng wèn sú入境问俗 |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违犯。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chū jiā qì sú出家弃俗 | 弃:放弃;俗:尘俗。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2回:“我已出家弃俗,家中之事,公主自为主之,我何苦又去管他?” |
shì rǎo sú luàn世扰俗乱 | 社会骚乱,风气败坏。 | 汉·王充《论衡·治期》:“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