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ān rù wéi zhǔ
基本解释指先听进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一之为甚 | 元·侯克中《归兴》诗:“一之为甚其能再,二者何由可得兼。” | 
| 一代风骚主 |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第六卷:“当其为一代风骚主。” | 
| 一分为二 |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七卷:“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 
| 一吐为快 | 谌容《真真假假》:“仿佛全是他积郁在胸中多时的由衷之言,今日终于得以一吐为快。” | 
| 一客不烦二主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2回:“一客不烦二主,你不接济他这一步儿,叫他又往那里借去?” | 
| 一客不犯二主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 | 
| 一家之主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秦重道:‘妈妈是一家之主,有甚烦难?’” | 
| 一心为公 | |
| 一拥而入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五:“众人一拥而入,迎头就把了缘拿住,押进里面搜捉,不曾走了一个。” |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1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 | 
| 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 唐·高武仲《中兴间气集》:“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 
| 一物一主 | 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这披挂一物一主,看有什么人来。” | 
| 一言为定 | 清 曹雪芹《红楼梦》:“贾琏笑道:‘你我一言为定。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 | 
| 一言为重,百金为轻 | 宋·王安石《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 一鞭先着 | |
| 一鞭先著 |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 刘琨传》。 | 
| 一饭之先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寡人礼先壹饭矣。” | 
| 一马当先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6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雷震等将簇拥左右。” | 
| 三人为众 | 东汉 班固《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 
|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 
|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 三折股为良医 | 唐·欧阳詹《送洪孺卿赴举序》:“三折股为良医。予五升词扬,四遭渏摭,是以窃知乎之则。” | 
| 三折肱为良医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 
| 三折肱,为良医 |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 
| 三过其门而不入 |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 
| 三过家门而不入 | 陶铸《崇高的理想》:“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 | 
| 上下为难 |